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

按字母顺序浏览:

搜索“TAG:25”找到相关内容500篇,用时0.193928秒     

永泰城关基督教堂
编辑:0次 | 浏览:16527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7-06 09:44

摘要:根据《永泰县志》:美部会派传教士吴思明驻永泰,成为永泰第一任美籍传教士。他在城关租居民房,设布道所,并聘请中国人陈娘皋襄理传道。光绪十五年(1889年)在城关建起了一座砖木结构的礼拜堂——真道堂,但聚会的教徒不多。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美部会改派高智安携妻子来永接任,数年后也离永回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伊芳廷偕妻陶恩爱来永泰主持教务,聘请闽侯人林则铎担任牧师,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城关上马路购买地皮2500平方米,盖起了教堂、宿舍、医院等,基督教开始在永泰发展。1910年的真道堂(来源:美国南加州大学数字图书馆)[阅读全文]

才翁石
编辑:1次 | 浏览:10930次 词条创建者:ZhangHY     创建时间:07-02 20:59

摘要:摩崖石刻”才翁所赏树石”与清代郡守李拔诗碑[阅读全文]

仙桥残桥
编辑:0次 | 浏览:9976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5-19 17:31

摘要:位于长乐区古槐镇仙桥村,是一座宋代大型多孔石平梁桥,现大部分已毁,仅存一墩一孔及数段石梁,石梁上密布题刻数十段。[阅读全文]

六林判院宋代石板桥
编辑:0次 | 浏览:11060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5-19 15:40

摘要:位于长乐区金峰镇六林村,为一座桥闸一体的宋代单孔石平梁桥,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南北走向,共两条石梁,均有题记。[阅读全文]

陈时范第宅
编辑:2次 | 浏览:15905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5-19 15:18

摘要:位于古槐镇井门村天马山之麓,星溪之畔,俗称陈厝里。宅第始建于明代中叶,清代重修,坐东南向西北,当时称布政使陈时范府第。木构,面宽七间,三进,俗称“八扇七”,前埕照墙至大门深4.3米,整座进深75.52米,宽21.10米,建筑总面积达1619.80平方米,是一座深宅大院,原貌基本完好。[阅读全文]

永泰文庙
编辑:1次 | 浏览:17824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5-16 20:48

摘要:位于永泰县樟城镇西门街县府路永泰县政府大院内,始建于宋崇宁元年(1102年),后数毁数建。现存建筑为清道光二年(1822年)知县包干臣、邑绅陈元封倡捐重建,坐东北朝西南。文庙现存大成殿和后殿,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阅读全文]

尧沙维康厝
编辑:1次 | 浏览:11512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5-07 20:58

摘要:位于闽侯县南屿镇尧沙村榴花自然村,是一处两座并排的清代民居。两座建筑均坐西南朝东北,三落透后,面阔五间,四面封火墙。建筑前有大埕,建筑内遗存有旗杆石。[阅读全文]

泉石山馆
编辑:2次 | 浏览:12210次 词条创建者:CHI B     创建时间:04-01 22:18

摘要:原位于仓山区岭下里27号(1950年代门牌号)。已消失。曾任福建省教育厅厅长的黄翼云曾暂住于此。[阅读全文]

隆园厝
编辑:1次 | 浏览:25608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9-30 20:28

摘要:隆园厝建于清嘉庆十年至二十年(1805-1815),占地面积约3588.6平方米,总面阔79.8米,总进深34.1米,堂横式格局,大小房间计200多间。由厝前石铺通道、牛刀石椭圆形放生池、旱门、空坪、排房及下堂、插屏门、天井厢房、正堂、护厝、书院、牛栏等组成。2018年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祥园厝
编辑:1次 | 浏览:19992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9-30 20:24

摘要:祥园厝始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占地面积约2232.5平方米,总面阔59米,总进深41.5米,堂横式格局。由厝前石铺通道、矮围墙及照壁、风水门庭、书院、内风水门庭、内空坪、正堂、厢房、双护厝及书斋、后轩、后楼等组成。[阅读全文]

庆园厝
编辑:2次 | 浏览:21238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9-30 20:22

摘要:庆园厝始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占地面积约1902平方米,总面阔54.3米,总进深38.1米,堂横式格局。由厝前石铺通道、矮围墙及照壁、风水门庭、书院、内风水门庭、内空坪、正堂、厢房、双护厝及书斋、后轩、后楼等组成。[阅读全文]

龟山遗址
编辑:7次 | 浏览:20179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9-30 20:00

摘要:位于平潭县平原镇上攀村。遗址南北长约520米,东西宽约250米,面积约13万平方米。有贝壳文化层堆积,内含大量陶片石器等。经过探方试掘上部有成层陶片堆积,出土典型的黄土仑时期陶器;下部为贝壳层堆积,出土昙石山文化夹砂陶片。经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5500-3200年。[阅读全文]

上攀古建筑群
编辑:7次 | 浏览:17335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9-30 17:54

摘要:由上攀村门牌59/60、153、155、156、157、161、162等七幢古民居及旧村委会组成,均为石构,俗称“石头厝”。建筑多为合院式民居,由门墙、天井、两侧护厝、正厝组成。正厝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各有前后房,为搁檩式结构,双坡顶,外墙石砌,部分为虎皮石下碱上筑土坯墙,土坯墙外涂白灰层。2018年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红卫林氏民居
编辑:1次 | 浏览:16524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9-30 17:51

摘要:位于平潭县平原镇红卫村,又称为林福如故居。坐东朝西,由南向北分为左、中、右三个院落。右院落曾经为当铺;中落分前、后厝,均为合院式,面阔三间,穿斗式木构架,雕刻、楹联繁多而精美;左落为前后两进。附属文物包括星楼学校和水井。[阅读全文]

东花丘遗址
编辑:1次 | 浏览:17012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9-30 17:48

摘要:根据考古调查勘探,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出土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期的夹砂陶、印纹硬陶等陶片以及石锛等石器,另有大量布局规整的柱洞遗迹,表明东花丘遗址是一处从壳丘头文化至黄土仑文化时期的史前聚落遗址。[阅读全文]

祠堂后山遗址
编辑:0次 | 浏览:12550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9-30 17:47

摘要:遗址南北长100米,东西宽150米,面积约15000平方米。1958年在南坡半山坡上发现贝壳堆积文化层。2016年在山顶旱地断面发现含贝壳文化层堆积,采集大量早于壳丘头遗址的夹砂陶片和少量石器以及十多种海生贝壳等。经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7000-6500年。2018年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宁远庄
编辑:2次 | 浏览:18412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9-30 17:36

摘要:又称“文隅寨”,位于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金鸡潭旁的一座小山包上,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根据 《 张氏家谱 》 记载:宁远庄建于清雍正七年( 1729 年),寨墙长数百米,高六米,用近一米厚的青石块堆砌而成,既高且厚,上筑有跑马的通廊,下辟有四个大门,其中东正门装有两重木门。宁远庄坐西朝东,由庄前长坡岭道、如意踏跺、主庄门、前楼(书院)、天并、内隔墙、天并、厢房、正堂、护厝、扶楼、碉式角楼、跑马廊等组成占地面积约 3110 平方米,建筑面积 1584 平方米。正堂面阔 5 间,进深 9 柱,抬梁、穿斗混合结构,硬山顶。[阅读全文]

垅口祖厝
编辑:5次 | 浏览:14328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9-30 17:26

摘要:坐西向东,占地面积3250平方米。主体建筑由前坪及左、右两个单进合院组成。左合院为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的垅口厝,右合院为建于清嘉庆年间(1795-1820)的和也厝,通面阔约62.85米、通进深约43.85米,占地面积约2540平方米。在主体建筑前右侧分布有外门楼、书斋、鹤形路等。垅口厝主厅面阔七间,进深七柱,和也厝主厅面阔七间,进深九柱,均为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2018年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下车碓厝
编辑:0次 | 浏览:12085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9-30 17:25

摘要:由敦仁堂、静远堂前后两座建筑组成,通面阔约55.3米、通进深约59.15米,总占地面积约2315平方米。敦仁堂建于清咸丰至同治年间(1851-1874),俗称旧厝,占地面积1505平方米;静远堂建于清同治至光绪年间(1875-1908),俗称新厝,占地面积810平方米。两栋建筑之间高墙分隔、墙门相通,朝向相背,敦仁堂坐东朝西,静远堂则坐西朝东,平面均为不规则形,四周夯土墙围合。[阅读全文]

下坂厝
编辑:5次 | 浏览:16763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9-30 17:24

摘要:又名用坦厝,由陈用坦建于清乾隆至嘉庆年间(1736-1820),坐西朝东,前临东坡溪,规模宏大,四周围墙围合,中轴线上由前及后依次有前坪、前厅、中天井及厢房、大厅、化胎等,中轴建筑左右两侧原各有两列横屋,左侧横屋以外拓为花园,今右二横屋已无存,现存建筑通面阔约106.95米、通进深约57.25米,占地面积约5220平方米。[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