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

按字母顺序浏览:

搜索“TAG:25”找到相关内容500篇,用时0.128465秒     

岸兜乾昌当铺旧址
编辑:1次 | 浏览:19320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7-05 09:35

摘要:俗称“五妹当铺”,由华侨名商陈惟纲创立,始建于1937年前后,座东向西南,二落六扇,土木洋灰瓦顶结构,长30米,宽18米,总面积540平方米。现有建筑建于1938年失火后。[阅读全文]

大洋公社文化宫
编辑:1次 | 浏览:12650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5-28 16:37

摘要:位于永泰县大洋镇,建于1960年元旦。建筑面积2245平方米。[阅读全文]

上迳人民公社
编辑:0次 | 浏览:8359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4-12 23:01

摘要:位于福清市上迳镇上迳村,建于1971年,是一座红砖外墙的公社建筑,曾经是上迳镇所在地。[阅读全文]

省汾王氏支祠
编辑:1次 | 浏览:9475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3-21 17:30

摘要:位于省璜镇省汾村,为一座清代祠堂建筑。2020年被村民破坏。[阅读全文]

余荫堂
编辑:1次 | 浏览:14713次 词条创建者:fzcuosfanabc     创建时间:03-10 00:07

摘要:余荫堂,原名景安厝,由梅山林氏27世创盖于明成化年间,嘉靖末年毁于兵火后重建。清光绪年间由40世族人翻盖。正座六㮼土木结构,连过雨楼(店铺),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阅读全文]

龙津庐
编辑:1次 | 浏览:8944次 词条创建者:fzcuosfanabc     创建时间:03-10 00:01

摘要:民国24年,新埕厝长房林善墙率三房建盖龙津庐铳楼,为方形土墙维护木结构,底层六间对称布局,占地面积139平方米,高11.8米,四坡黑瓦屋面。土墙周身留有17个铳眼,可防御观察四周状况。[阅读全文]

钟官庐
编辑:1次 | 浏览:9509次 词条创建者:fzcuosfanabc     创建时间:03-09 23:39

摘要:建于民国24年,为民国时期永泰埔埕铁券小学校长林善禹所建,为纪念其父林至钟(字官常)而取本名。[阅读全文]

环庚铳楼
编辑:1次 | 浏览:9132次 词条创建者:fzcuosfanabc     创建时间:03-09 23:12

摘要:1932年,为保家人安宁,免受匪患,永泰梧桐林环庚家族由老二善桐出大头,老三善昌任主理,共同建造铳楼。[阅读全文]

梅林小筑
编辑:1次 | 浏览:9542次 词条创建者:fzcuosfanabc     创建时间:03-09 22:55

摘要:民国8年,梧桐镇埔埕下新厅厝林善波、善盖、善居三兄弟合建“梅林小筑”铳楼,楼名取意埔埕梅山林氏的家世渊源,是埔埕最早构建的一座铳楼。[阅读全文]

嵩口永革私渡碑
编辑:0次 | 浏览:9758次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03-01 01:23

摘要:位于永泰县嵩口镇大樟溪边的古码头下游约60米处。嵩口渡口鼎盛时私渡泛滥,因事故频发,官府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十二月立“奉藩宪永革私渡碑”,内容为禁止私渡、偷渡大樟溪之告示。2017年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登记点。[阅读全文]

嵩口宴魁厝
编辑:1次 | 浏览:9797次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03-01 00:36

摘要:位于永泰县嵩口镇中山村19号,由嵩口乡绅郑宴魁(和也曾孙)建于清咸丰年间(1855年),为六扇大厝,占地1500平米,共48间房。郑宴魁当年在福州经营木材生意,修建此宅,屋檐下还雕刻四只琵琶,用于镇宅辟邪。[阅读全文]

嵩口林氏宗祠
编辑:0次 | 浏览:10566次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03-01 00:27

摘要:位于永泰县嵩口镇,为嵩阳林氏的宗祠。嵩阳林氏属“九牧林”衍派,其始祖宝公于北宋初年迁嵩口,居石濑(今嵩口镇龙湘村半山)。宝公子洁累公因舍石濑地建资国寺,再迁梨岭(今嵩口镇月阙村梨头),并建造“蕉林居”。林氏宗祠由明代嵩口乡贤林仕映(即林国辉、林带溪)、林鹏等堪舆相地建造。[阅读全文]

嵩口林氏前厅祖厝
编辑:3次 | 浏览:9738次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02-11 15:18

摘要:位于永泰县嵩口镇中山村[阅读全文]

嵩口杨氏宗祠
编辑:0次 | 浏览:9195次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02-11 15:01

摘要:位于永泰县嵩口镇中山村36号[阅读全文]

嵩口永禁溺女碑
编辑:0次 | 浏览:11616次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02-09 23:46

摘要:位于永泰县嵩口镇中山村德星楼下,北面大樟溪。立于清代,镌有“奉宪永禁溺女”六字,无边框落款。该碑为宣告禁止民间溺死初生女婴的示禁碑。2017年公布为永泰县不可移动文物。[阅读全文]

嵩口善庆堂
编辑:1次 | 浏览:9403次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02-09 23:28

摘要:位于永泰县嵩口镇道南村63号,占地2800㎡,建筑面积约3000㎡,为土木结构的两进六扇厝;两边为横厝,后座为两角三层土楼堡结构。建于民国四年(1915年),由在嵩口经营“隆慎号”商店的张寿铢和同族兄弟张寿荫共同主持兴建,历经6年多时间竣工。近百年来,张寿铢后人居住在大厅左半边,右半边则归张寿荫后人所有,一直到1960-1970年代,都分别以一个大家庭的方式居住其中。2017年公布为永泰县不可移动文物。[阅读全文]

嵩口万安堡
编辑:2次 | 浏览:11758次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02-09 23:15

摘要:位于永泰县嵩口镇道南村,因地处镇区下游,故又俗称“尾寨”。相传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264年-1294年);清咸丰三年(1853年)左右,由张氏先祖重建。万安堡坐南朝北,面临大樟溪,占地面积约4200㎡。外墙地基高约5米,厚约2米,用大樟溪卵石垒就,其上夯筑土墙,高约5米,墙体密布哨眼。内部木构,120多间房屋分三层沿寨墙四周分布,有巡防用的跑马道环绕;中为大天井,有一口古井,井栏款识“大清咸丰葵丑年菊月造”(1853年)。1932年9月,刚参加过淞沪抗战的十九路军在奉调入闽不久后,即调集一支部队来永泰进剿作乱大喜、白杜一带的悍匪陈培芳,进驻万安堡。至今寨门两侧石壁仍有十九路军所留的“日本人不灭,军人大耻;抗战到底,还我河山”的宣传标语。2017年公布为永泰县不可移动文物。[阅读全文]

嵩口德星楼
编辑:1次 | 浏览:10325次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02-09 22:59

摘要:位于永泰县嵩口古镇,南面大樟溪。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三层木结构阁楼式建筑,建筑面积370㎡。一层为过街通道;二层供奉林公大使(林惠)。林惠为永泰汤埕人,南宋末年与兄弟林显、林应共同参军抗元,战死后首级漂至梧桐,身体却出现在嵩口楼下潭。本地百姓为纪念他故建此楼,名“得身楼”,因与“德星楼”谐音,久而久之改为今名。每年正月,嵩口民众都要举行林公大使出巡的“迎神”活动。[阅读全文]

嵩口天后宫
编辑:1次 | 浏览:14000次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02-09 22:44

摘要:位于永泰县嵩口镇中山村77-2号(直街尾和米粉街尾之间),南面大樟溪。原名“兴安会馆”,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由旅嵩的莆仙商人筹建,是莆仙商人议事或临时歇脚之地。宫中奉祀妈祖,保佑溪上船只和木排航行安全。建筑面积725㎡,分外大门、大厅正栋、大厅正廊、戏台。其规模并非一蹴而就;清光绪四年(1878年),嵩口街商人和地方人士重修天后宫、扩大规模,并在厅廊两侧立石龙柱;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再次扩建下厅和外围墙,并于下厅增建大戏台和戏房。“文革”时被挪做食品厂、派出所,庙毁物坏,龙柱亦毁。1980年代,由台胞叶智尧先生和张维祉夫妇共同出资35万元,重塑妈祖神龛和相应的配套设施,并从泉州惠安请师傅重雕龙柱。现为永泰县不可移动文物登记点。[阅读全文]

螺洲街79号
编辑:0次 | 浏览:9500次 词条创建者:fzcuosfanabc     创建时间:01-22 22:08

摘要:1987年后为福州机械高级职业学校教学楼,现为福州中银职专教学楼。建筑横向分划为三部分,中间部分带外廊,有社会主义风格的立柱,并有领袖头像山花。[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