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鼓楼区新权路29号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内,前身是福州基督教协和医院(英文名为Foochow Christian Union Hospital ,又名Willis F. Pierce Memorial Hospital)。医院由1860年(清咸丰十年)美部会创办的“圣教医院”和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美以美会创办的“马高爱医院”合并而成,以福州圣教医院之所在地为协和医院院址,于1935年1月将圣教医院之屋宇拆去,同年10月订立建筑协和医院新校舍之契约。新建大楼由协和建筑部范哲明、林缉西等设计,于1936年6月奠基,1937年8月竣工。因采用红砖为主要建筑材料,故俗称为“红楼”。协和医院大楼建成时,是当时省内设备最先进的病房大楼,楼内地面分铺混凝土和水磨石两种,并在上面分别铺设木板和石头,防火防滑。楼内拥有当时极为先进的电梯、供水、供电、热水、暖气等设施,初期设病床120张;建筑配备了蒸汽管道,高压用来消毒和洗漱,低压用来取暖,为当时南方唯一有这种取暖功能的建筑。2013年8月,以“协和医院红砖楼”名义,公布为“福建省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阅读全文:]
摘要: 海会塔院为涌泉寺附属建筑,位于更衣亭南,掩映松林之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台风、山洪塌毁,海会祖师塔迁至梅园。[阅读全文:]
摘要: 于麓山馆位于于山北麓,观巷之内。1924年由杨愚谷、杨在纲兄弟建。中式双层砖木结构,正中有阳台两侧有砖砌门券,并有小花厅。原宅主杨愚谷,《厦声日报》主笔,曾任卢兴邦的参谋长。第二任宅主陈文渊,曾任协和大学心理学教授、代理校长、卫理公会华西年议会会督。第三任主人任仲泉,福建省文史馆馆员。[阅读全文:]
摘要: 白石桥白石桥是长乐城关通往水乡营前的必经之路,也是福州至长乐的重要驿道。这里是长安村出口,也是通往福州古道的一部分。古桥下的上洞江把整个村围成弧形,是古代的天然港湾,据说当年郑和下西洋船队曾停泊在附近。[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太保境巷58号。为一座两层民国楼,外墙为青砖砌筑,正面设圆柱拱券外廊。建筑南侧约30米有高大的封火院墙和院门,据居民回忆直到建国初这里仍有假山花园。民国楼西侧有一座同时期的两层木楼。[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下渡街道下藤社区下藤路,仓山区博物馆南百米街中央。为仓山下渡“十境祠”七星井之一,始凿于五代闽国时期。砌圆形井壁,直径约5.6米,深3.35米,井栏为长方形,长1米,宽0.5米,高0.76米,地上部份为民国时期重修。井背面刻楷体“兴义上境”四字,正面刻楷书“古迹大井”四字,字迹直径60厘米。侧面刻“建路改造”,“民国己巳”,井台原为石磨形,民国初因修路改为现状。1988年8月被确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官厅池与船政衙门同时建成于同治六年(1867年),位于原船政衙门前,呈长方形,总面积700平方米,驳岸用花岗石砌筑,四周石柱栏杆围绕。官厅池历经损毁,并于文革时期被填埋,池四周石栏多已损毁,驳岸部分也已倒塌。2006年修复。[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