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福州鼓山涌泉寺无尽山门前东侧,原名罗汉桥,始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清顺治年间改今名。东西走向,石构平梁桥,单孔,全长10.4米,面宽6米,桥上建亭,亭为方形,单檐歇山顶。取僧人居[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台江区之间的闽江上,北起台江中亭街,中至中洲岛,南接仓前观井路,是世界跨越最大江河的古桥。福州本地俗称“大桥”。始建于元大德七年,至治二年竣工。明天顺间、成化间多次重修;清初,江南桥改建为万寿桥同样的全石结构桥梁。乾隆年间重修时,惠安石雕宗师李周特地为桥栏柱雕18只形态各异的石狮。民国十九年(1930)福建省建设厅通行汽车,对万寿桥桥面进行改造;因工程质量不佳,民国三十四年(1945)再次大修。1971年为闽江上游通航,拆除了一个桥墩,改建两个,并将桥面抬高,架设于原桥面之上,同时将桥改名为“解放大桥”。1992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洪水冲毁一座桥墩,遭拆除重建为联拱悬索桥。[阅读全文:]
摘要: 五竹桥位于长乐市五竹村,离闽江不到1公里,横跨五竹溪,南北走向,原桥为石构平梁建筑,桥面由五块各长6米、宽0.6米、厚0.3米的花岗石并排铺设,两侧设石护栏,中间横刻正楷“五竹桥”。全桥长18米,宽3.[阅读全文:]
摘要: 一、建筑名称:使君桥因桥栏镌有李铁拐、吕洞宾等八仙等,民间称为“八仙桥”,又叫“古仙桥”。二、建筑创建:桥建自北宋,南宋绍兴二十六年(西元1156年)定名为“使君桥”。 现存的古仙桥为石拱桥,与宋朝记[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闽侯县上街镇榕桥村南,又称榕桥。建于宋元丰五年至八年(1082~1085),清代水毁一墩,民国十七年(1928)、1988年均有重修。十三墩十四孔平梁石桥,跨于可溪上,东西走向。全长约100米、 宽1.74、净跨4~6、离水面高约3.6米。[阅读全文:]
摘要: 唐天复元年(901),王审知筑罗城,南扩至利涉门,在门外护城壕建利涉门桥,后名安泰桥。石拱桥,单孔,跨11米,宽6米。桥岸均用规整条石砌建。《榕城景物考》载:“唐天复初,利涉门为罗城南关,人烟锈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萧管从柳阴榕叶中出。”宋宣和年间(1119-1125),陆藻任福州太守时,在桥上建一亭,不久圮。今桥面拓宽10米,用水泥覆盖,石桥原构仍在其下。[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口,西接东街,东连东大路,五代时桥跨罗城大濠。闽王时,开始以澳名桥。北宋开宝间(969-975年),钱昱修。桥原系木构,宋景德元年(1004年),郡守谢泌,改木桥为石拱[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