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塔亭路口(塔亭路73号),建于1920年代后期,是具有朴素的英式风格的三层砖木结构建筑,转角的雨篷较有特色。建筑临街,占地面积303平方米。总高9.8米,长21米,宽21米。该建筑曾经有多种用途。大部分原为日本人下枝茂雄产业,1943年以敌产收回。从该建筑转角处门额尚可辨认“雪鸿照相 SUEK HUNG STUDIO”、“福州警察局 仓山分局xxx”等字样。1949年出版的历史地图中亦将该建筑标注为“仓山警察分局”。[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康山里13号,为福州近代著名华侨领袖叶见元(叶慰亨)先生故居,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由两座建筑组成,正座为两层带地下室英式建筑,高8.8米;西侧为加建的三层斜角碉楼,高11.8米。总占地面积221.85平方米。院落正门有“梦园”匾额;后门有“梦园别径”匾额。民国十七年(1928)七月一日,省侨务委员会、旅省名誉咨议会第一次会议在此举行;后多次省务、侨务会议相继在此举行。[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螺洲镇政府大院内,建于1954年。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55平方米,砖混结构,为建国初期受到苏联影响建造的新古典主义式建筑的代表。建筑主体共2层,高10米,面阔46米,进深15米。前面中部突出柱廊,廊上有三角山花。1950年至1970年,螺洲是闽侯地委、闽侯县委所在地,该建筑作为闽侯地委大楼使用。后作为螺洲镇办公大楼使用。[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居安里7号,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主体为三层砖木结构的近代建筑,面阔四间,正立面东部、北立面中部都有突出的塔楼;南侧带有花园,院落门开于居安里小巷中。原为福州早期基督教信徒、医师林叨安家族住宅,建于民国时期;后为林叨安之子、曾任东南四省邮政视察、台湾第一任邮政总长的林步瀛先生及其后代居住。2015年以“邮政司官邸”名义公布为仓山区文物登记点。[阅读全文:]
摘要: 原位于鼓楼区南门外茶亭街澳尾巷口,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拆毁时是福州保存最久的天主教堂。1992年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2002年被福州市儿童医院拆毁。[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上藤路71号,原为塔亭医院谢家雄医生开办的“养民诊所”。为二层砖木结构、带有院落的西式建筑。建筑装饰非常朴素,仅檐口有叠涩线脚;顶部女儿墙中间原有红砖砌筑的“红十字”图案,现仅余下部。[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公园路39号福州外国语学校(原三一学校)内,曾作为清代俄国驻福州领事馆的领事官邸。民国元年(1911),售予圣公会三一书院。1996年由原九中校友会捐资修复,并作为校友会活动场所。建筑总体保存较好,但在修复中错误拆除了原有的俄式木制门廊,并复制了附近的“必翰楼”(已拆除)门廊,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2006年公布为区级文保单位。2013年作为“烟台山近代建筑群”的一部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上池弄1-3号,建于清末,为圣公会建造的基督教明道堂的附属居住楼。南偏西21度。占地面积96平方米。砖木结构,中西合璧三层楼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东、南两面围以砖墙。高9.4米,长12米,宽8米。二楼正面开三个圆拱木门,三楼有走马木栏杆。明道堂是圣公会在福州建造的一座重要教堂,始建于19世纪70年代,1928年重修。从形态判断,该附属居住楼的建设时间早于现明道堂,且后期经过部分改建。[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