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龙峰小筑位于仓山区龙峰里10号,是一座带有院落的二层砖木结构洋楼,顶部带有一座屋角起翘的中国式阁楼,别具特色。建筑原主人李在祯先生,早年毕业于英华书院,民国时期在邮政系统工作。[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亭下路40-44号(40、42、44号),为三层三开间的砖木结构联排式公寓。其中42号一层水泥门额上原有“林雪樵世幼科”墨书。“林雪樵世幼科”是福州近代儿科名医林雪樵开办的儿科诊所;后作为亭下路老年活动室使用。建筑风格朴素,除三层檐下的叠涩线脚和顶部的女儿墙外,没有其他特殊的装饰。从建筑风格推测,建设年代约在1925-1930年间。[阅读全文:]
摘要: 崇圣庵巷2号为一座三层砖木结构、风格朴素的近代西洋式建筑。据居民回忆,此处原为商人黄氏的住宅兼商行;黄氏家族在50年代初期举家迁往海外。[阅读全文:]
摘要: 该民居位于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郭宅村中巷256号,建于民国初占地约4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为四坡五脊顶木构楼房,穿斗式木构架,面阔三间,进深七柱,楼上左右挂廊围周,左右挂耳披榭,木雕花构件完好,后厅东侧游廊有楼梯通往二楼。房屋前方原有一八角亭,文革期间被拆。[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晋安区鼓岭的三宝埕附近,紧邻宜夏村盘山公路,俗称“古堡别墅”。由美以美会(MEM)传教士柯志仁(H. R. Caldwell)兴建,后转售予传教士力亨利(Henry Veeze Lacy, 1886-1975)。建设时间应晚于1909年。二层石木结构西式建筑,二层带有外廊,中部有半圆形塔楼;门牌编号272(1919年后)。力亨利系力为廉(William H. Lacy之子),1909年受美以美会派遣来华;曾任福清融美中学堂(今福清三中前身)堂长、美以美会福州年议会布道使、福州基督教协和医院院长等职。1949年离开中国前往新加坡,1952年返回美国。本建筑系鼓岭历史建筑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列为文物登记点。2008年,建筑现主人郭氏曾对该别墅进行修缮,原来的西式百叶木窗被改成普通的玻璃木窗,对建筑风貌造成一定影响。现为民宿“梅森古堡”。[阅读全文:]
摘要: 协和建筑部(Union Architectural Service,又名Fukien Construction Bureau)由基督教卫理公会于1916年创办,是福州近代最大的设计机构,除房屋设计外兼及[阅读全文:]
摘要: 旧居清道光(1821-1850)年间建,1932年重修,坐西向东,周以围墙。大门内有100余平方米的园林。园林正面为一幢中西结合的双层楼房,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砖木混合结构硬山屋顶。南侧有小门通花厅。[阅读全文:]
摘要: 天祥洋行是福州较早设立的洋行之一,约建于咸丰、同治(约西元1860年)前后,1990年尚存一座办公楼与两座仓库。2006年因修建南江滨大道被拆除。拆毁前为福州市粮食运输重组公司。[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鼓楼区新权路29号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内,前身是福州基督教协和医院(英文名为Foochow Christian Union Hospital ,又名Willis F. Pierce Memorial Hospital)。医院由1860年(清咸丰十年)美部会创办的“圣教医院”和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美以美会创办的“马高爱医院”及基督教协和医院合并而成,以福州圣教医院之所在地为协和医院院址,于1935年1月将圣教医院之屋宇拆去,同年10月订立建筑协和医院新校舍之契约。新建大楼由协和建筑部范哲明、林缉西等设计,于1936年6月奠基,1937年8月竣工。因采用红砖为主要建筑材料,故俗称为“红楼”。协和医院大楼建成时,是当时省内设备最先进的病房大楼,楼内地面分铺混凝土和水磨石两种,并在上面分别铺设木板和石头,防火防滑。楼内拥有当时极为先进的电梯、供水、供电、热水、暖气等设施,初期设病床120张;建筑配备了蒸汽管道,高压用来消毒和洗漱,低压用来取暖,为当时南方唯一有这种取暖功能的建筑。2013年8月,以“协和医院红砖楼”名义,公布为“福建省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