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浦城会馆位于上杭路174~180号,均为坐西朝东。主座又名天后宫,临街为红墙,开三个门洞,门额上刻有“天后宫”、“海晏”、“河清”等,主座对面墙角刻有“浦城馆祭业”字样。[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公园西路2号,为一幢带有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现代式建筑,建筑面积1811平方米。因建筑屋脊塑有白鸽脊兽,故俗称“白鸽楼”。建于1955年,原为福建省供销合作社办公大楼。建筑为砖混结构,高四层,一层墙体石砌,二层以上为砖墙,平面长方形,中央内廊,楼梯间位于背面正中,正面五开间,背面四开间(不含楼梯间);屋顶模仿中国传统的歇山式屋顶,采用了传统彩画装饰,屋面上开有多个老虎窗用于采光和通风;窗下墙带有沙浆塑造的如意图案。现为福州市第二医院职工宿舍。另据陈兆奋先生回忆,该楼原为塔亭医院附属护士学校所在地,但此说存疑。[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仓前街道麦园社区的福州高级中学内,1910年建成并举行献堂礼。原为鹤龄英华书院(现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前身)建筑群的一部分,系为纪念英华书院第二任校长施美志先生(George Blood Smyth)而建造,故又名“施教室”。现为福州高级中学图书馆。占地面积535平方米,南偏西15度,殖民地券廊风格。建筑共三层(地下室一层),因建于坡地,西立面呈现二层、东立面则为三层。长27.54米,宽19.426米,高17.285米。2013年作为“烟台山近代建筑群”的一部分公布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梅坞路2号,1955年奠基,1956年建成,2019年修复。苏式新古典主义风格,占地面积960平方米。建筑前有两株华盛顿老人葵,为稀有树种。影剧院前广场原为英商太兴洋行(Bathgate & Co.)住宅。太兴洋行老板、英国商人高士威(J. C. Oswald)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开始署理荷兰驻福州领事职务;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正式授荷兰驻福州领事,直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离榕。此间太兴洋行馆舍一直作为荷兰驻福州领事馆使用。馆舍为二层砖木结构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平面接近方形。民国时期,太兴洋行建筑被火毁。1955年,为兴建仓山影剧院,太兴洋行旧址建筑被拆除,余北侧小部分被改建为售票房;2019年因北立面附墙生长的榕树影响墙体安全,售票房被拆除重建。[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上杭路88号,坐北朝南,前后两进祠堂建筑。2021年6月26日,作为“闽剧大观园”对外开放。开放时间暂定为上午9点至下午6点,仅前天井部分开放参观,其余为消费场所。[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乐群路福州高级中学校内,又名“力礼堂”、英华礼拜堂(Nind-Lacy Memorial Chapel),由美国美以美会传教士力为廉偕其夫人及部分鹤龄英华书院校友于1905年捐建,以纪念两人的母亲Mary Clarke Nind和Eliza Woodman Lacy。现为福州高级中学体操馆。主体建筑为单层砖木结构,红砖砌筑的哥特式教堂,占地面积604.5平方米,长32.5米,宽18.6米,北偏西30度。附属钟楼,三层,约高21.65米,内有美国霍华德公司设计、麦克辛恩铸钟厂铸造的大钟。现为福州市高级中学体操馆。2013年作为“烟台山近代建筑群”的一部分公布为福建省级文保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乐群路14号,曾为基督教美以美会设立的建筑设计机构“协和建筑部”的办公楼,约建于1946年。后为福建神学院使用。为三层砖混结构建筑,现代主义风格。协和建筑部(Union Architectural Service,又称Fukien Construction Bureau),是民国时期福州重要的建筑设计机构。其作品包括福建协和大学建筑群、福州协和医院旧病房大楼等。[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马厂街11号,建于1932年,原为曾在“电光刘”家族开办的企业任会计师的许省庵先生建造的私宅。主体为三层砖木结构、底层带有外廊的近代西洋式建筑,青砖砌筑;山墙有一组对称的烟囱,并挑出三层露台。建筑一层外廊发券,窗均做平过梁;建筑立面除腰线外未做过多装饰,檐口也没有福州近代建筑常见的叠涩线脚。[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