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同治十二年(1873年),闽巡抚王凯泰在福州西湖旁的书院旧址设立“致用堂”一所,并建“十三本梅花书屋”。同治十三年,改称致用书院,聘林寿图为山长。 光绪年间迁至乌石山范公祠附近。书院依山建筑,院基比较高,由下层经石阶几十级才到达大门。前为讲堂,高爽宏敞,为各书院所不及。但无学舍,只有书斋几间和藏书室一所。后院有楼房几间,是山长住宅。1903年,陈宝琛将东文学堂改为官立全闽师范学堂,用致用书院旧址办学,遂改为全闽师范学堂简易科。毁于抗日战争时期,原址现为福州市直机关幼儿园。[阅读全文:]
摘要: 光禄吟台又称“玉尺山”,福州名胜,位于鼓楼区光禄坊8号光禄坊东北口,宋代法祥院遗址。光禄吟台集池、台、亭、石、花、木之胜,保留有清代曲池、石桥、小亭等景观,并有宋至民国十余段摩崖题刻。[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朱紫坊河沿东端,建于清初,嘉庆、光绪间重修。坐南朝北,四面围墙,主要建筑三进,大门前面有照墙立于河沿,大门口是“明三暗五”门头房。入石框大门,三面环廊,廊下有天井,第一进厅堂[阅读全文:]
摘要: 林庄,林则徐曾孙林炳章(1875-1923)之别墅,主体建筑为一栋西式二层砖楼,解放后划入动物园,早毁,遗址位于今西湖大梦山景区内。(本篇由ABC整理)[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鼓楼区南街街道七巷社区麒麟弄4号麒麟弄南段。麒麟弄在安民巷北侧,临近黄巷,现名其林弄。古有麒麟降临巷内的传说。3号宅院大门曾画有一幅麒麟图。现巷内有几家裱褙店。安民巷麒麟弄4号位于安民巷北侧,清代建[阅读全文:]
摘要: 原有276段,现在唐至清代摩崖石刻122段。分布全山,以邻霄台、冲天台、道山亭等处尤为密集,有篆、隶、楷、草、行书各体。最早者是唐代摩崖造像,有宋代程师孟、陈(蔡?)襄、李纲、朱熹、梁克家等名人题刻。[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鼓楼区北大路、西湖宾馆东门斜对面。原为寺址,清初,萨与相辟为别墅,称半野轩。乾隆间,归盐商吴氏所有。吴清源、蔡廷锴、刘建绪、朱绍良、陈绍宽、皮定钧、熊兆仁、龙飞虎等都曾在此居住。现仅留遗址。[阅读全文:]
摘要: 朱紫坊32号位于朱紫坊河沿、花园巷口,临近陈氏家庙和郑大谟故居。主体为民国青砖楼,为福州少见的早期现代主义建筑。[阅读全文:]
摘要: 在三坊七巷中宫巷的对面,立着一块夯土结构的石门楼,门楼上方有一块石匾,上镌阴刻鎏金的“泔液境”三字。“泔液境”在明代之前是写做“甘液坊”的,宋代的《三山志》中有“甘液坊,地名方井”的记载,在明代的《八闽通志》也记载“甘液坊,地名方井,北通文儒坊巷”。到了清代,随着人口的增多与城廓的扩大,甘液坊变成了“泔液境”、“泔液铺”,我们在清代林枫的《榕城考古略》可以看到“即今后街宫巷(对面),俗名丰井营,井在巷口泔液境内”的记载。至于“甘液”什么时候变成“泔液”,又为什么变为“泔液”,史无记载,也无据可考,我倒是在“泔液境”内找到了一口“甘液井”。 泔液境门楼为清代所建 泔液境 甘液井位于南后街一处私宅内,我[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