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仓山区麦园路52号原文化局内,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原为福建协和神学院校址。福建协和神学院原为哥特式“工字”型连体楼房建筑群,中间三层、两侧二至四层、建筑面积3531平方米,占地面积6亩2分5厘。1983年该建筑群被仓山区人民政府拆建为办公大楼,现仅余二层办公楼一幢,门窗改为铝合金门窗,外墙贴红色瓷砖。现为某咖啡馆。[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麦园路52号大院内。建于1940年左右,原为福建协和神学院办公楼,是福建协和神学院建筑群的唯一遗存。建国后作为福建师范学院外语系教工宿舍使用。1983年福建协和神学院主体建筑被仓山区人民政府拆建为办公大楼,仅余本建筑,门窗改为铝合金门窗,外墙贴红色瓷砖,由福州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作为办公楼使用。现已归还福建神学院,并被租赁改建为“朴墅咖啡”。租赁者拆改了一楼窗户,并在二楼露台增加了玻璃棚。[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亭下路64、66、68号,为一座三层砖木结构的近代西式建筑,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原主人郑善启,出身长乐古槐感恩村,在亭下山一带开办专制女装的裁缝铺,因在家中排行第五,故有“依五师傅”之称,俗称“姆衣五”。1957年后被征用作为干部宿舍。本建筑为仓前山较为典型的沿街商住混合建筑,底层原可作为商铺使用;二、三层居住,内部有楼梯连接。建筑立面装饰丰富,三层檐口线脚均有所不同,女儿墙和装饰性烟囱望柱的结合也颇具特色。[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槐荫里2号,与槐荫里4号、槐荫里5号隔路对望。该建筑原有三层,下部二层为砖木结构洋房,顶部一层为阁楼,因年久失修,征迁前已大面积坍塌、成为危房。建筑原主人李笃生(1891-1950),毕业于英华书院,民国时期曾在福州法院看守所任典狱长;其妻王新瑜(?-1956),仓前山坐堂中医,主治妇科。该建筑至征迁前,为李氏(李笃生之子)、陈氏(王新瑜妹妹之子,后前往台湾)所有。该建筑于2019年整体拆除重建,后开办民宿“蝶园”,并宣传为“王穆和旧居”,但王穆和家族实居住于槐荫里1号。[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积兴里1-6号,由福清籍印尼归侨薛氏家族1935-1936年兴建。建筑及院落总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主体建筑长25米,宽15米,高10.2米,为二层砖木结构、具有南洋式风格的近代公寓;建筑四坡顶围城垛式女儿墙,面阔五间。门窗为百叶窗,墙面上原雕刻有花草人物砖雕,文革时被破坏。楼内铺地板。现仍有5户人家居住(大多是薛氏家族后裔),总体保存较好。[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积兴里10-13号,为红砖砌筑的三层外廊式建筑,砖木结构。建筑一层有外廊;二层、三层窗均做平过梁,三层中开间设露台。建筑院落的入口门楼颇具特色,门头有红砖砌筑的简化英王徽图案。整庐由福清籍日本归侨魏进相建于1933年前后,现仍由魏氏后人居住。[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立新路6、8号,为三层(包括地下室)砖木结构、带有殖民地外廊式风格的建筑。可能建于1890-1900年之间,系仓前山早期西式建筑之一。建筑南立面因台风倒塌,修复后被改为清水砖立面。根据2005年编制的《福州近现代优秀历史建筑保护规划》,本建筑曾为“闽海关宿舍”。但在《闽海关史料专辑》等海关史料中均未查得,存疑。2021年3月以“立新路6号”名义公布为福州市第三批历史建筑。[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麦园路槐荫里5号,原为“许陈氏女产科”,建于民国时期。主人许陈氏,即陈葵花,陈能捷牧师之女、许文明之妻,产科女医师。其子许世樑为潘有声义兄弟;1936年2月,胡蝶与潘有声婚后回榕,曾居此处。主体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的近代西式洋房,带有地下室。据住民回忆,原立面为清水红砖,后经整修而成今貌。1950年左右,为福清籍华侨张珠治先生购得,现为张氏后裔居住。2021年3月公布为福州市第三批历史建筑。[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