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塔亭路口(塔亭路73号),建于1920年代后期,是具有朴素的英式风格的三层砖木结构建筑,转角的雨篷较有特色。建筑临街,占地面积303平方米。总高9.8米,长21米,宽21米。该建筑曾经有多种用途。大部分原为日本人下枝茂雄产业,1943年以敌产收回。从该建筑转角处门额尚可辨认“雪鸿照相 SUEK HUNG STUDIO”、“福州警察局 仓山分局xxx”等字样。1949年出版的历史地图中亦将该建筑标注为“仓山警察分局”。[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螺州镇吴厝村,始建于明初,成化十年(1474年)重建,正德、隆庆年间重修,清道光元年(1821)陈若霖等重修。由大殿、门楼、泮池、棂星门等组成,占地1848平方米。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庙内原祀孔子及颜子、曾子、孔伋、孟子(五像己毁)。泮池为半月形,上跨石桥;棂星门石构,三开间,门额浮雕有双龙戏珠、丹凤朝阳,圆柱上刻有飞龙盘绕、鲤鱼跃龙门。棂星门为福州市文庙中保存最完整者。[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仓前街道万春社区的塔亭路49号,为三层砖木结构的近代“洋门脸”式建筑,建于民国初期。建筑临街,东偏北10度,占地面积58平方米;楼共三层,总高9.6米,长8米,宽8米。大门和窗户为砖砌拱顶,灰砖墙上有女墙一围。一楼临街店面原开设“郑聚发寿板店”(棺木店),现为郑氏后人居住。[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塔亭路53号,为福州脱胎漆器大师沈幼兰创建的“沈绍安兰记”脱胎漆器店旧址,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为三层砖木结构“洋门脸”式建筑,临街西式立面,后进中式木构架。1949年后转为民居。2013年1月作为“烟台山近代建筑群”的一部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康山里5号,建于民国(约1928年前后),由两座建筑组成,均为红砖砌筑的三层砖木结构公寓。其中西楼占地540平方米,长27米,宽19.5米;东楼占地300平方米,长20米,宽15米。早期主人钟景竹为华侨,曾任清末至民国盐务系统官员。福州近现代许多著名文化人都曾在可园居住;据说林徽因曾在1928年回福州探母期间寓居于此;此外,原福建医学院教授林梁诚、原福建师大教育系主任、教授徐君藩、福建师院教师罗世方等都曾住在可园。[阅读全文:]
摘要: 由北园泰国华人林赛珠捐资,于1980年建成。王馀礼(1921--1979年),今盖山镇北园村人,原为福州台江中亭街“仁康”钱庄的二少爷,后因家境破落,16岁辍学赴泰国谋生,经过艰苦创业,先后在普吉一带置有橡胶园、“新他威”平民旅社、海滨公园、渡假村以及曼谷的房产等。王馀礼事业有成后曾出资在家乡兴建托儿所、老人馆等公益事业。1979年王馀礼病逝后,其夫人林赛珠女士遵照王先生的遗愿,于1980年捐资15万元人民币兴建北园村文化官,作为对乡亲的回报,这是盖山镇海外乡亲捐资兴建文化馆的第一人。2023年2月-3月拆除,原址用于建设楼盘。[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七星巷2号,是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的公馆,建于1920年代,为带有殖民地外廊式风格的三层砖木结构建筑,由江屏藩等福州乡亲筹建。建筑占地380平方米,分为主楼、副楼,副楼每层仅有一个房间。主楼中间大厅、左右厢房,厢房后各有一口水井,并有曲形楼梯。原二楼大厅陈设林森收藏的古董,中间为仿制御座式的座椅,铺以清帝御座用座褥、背垫、坐垫、手垫各一套,均为黄缎面,金线绣九头龙,精致绚丽。座前排一古鼎。厅的两旁有四架玻璃柜,内陈列古董。1949年后,解放军某部一医疗队占用主楼,林森家属迁至副楼居住;1951年,医疗队将副楼也全部占用,林森家属迁至七星巷3号属林为桢的房内居住。医疗队迁出后,公馆归仓山区房管所所有,迁入20多户居民。200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塔亭路69号,为四层砖木结构、具有折衷主义风格的近代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建筑临街,主楼四层,高16.4米;附属楼3层,高12米。长33米,宽14米,占地面积428平方米。1950-1960年间,建筑顶层增建一座木结构二层瞭望塔,负责监视附近区域的火情。建筑正立面左边第一开间装饰华丽,带有典型的折衷主义风格;其他三个开间较为朴素。建筑原业主为中央银行福州分行,该行成立于民国十八年(1929),行址最初设在台江中选十四桥;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回榕,在塔亭路35号新址(即现址)复业。1949年后先后作为仓山糖烟酒商店、仓前文化站娱乐中心使用。[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城门镇梁厝村下里街79号,清末合院式民居。坐西朝东。占地面积1181平方米,前后三座,前有大埕,影墙。封火山墙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大门有门罩、藻井、垂莲柱。前座面阔五间,进深四柱,长条形天井,左右厢房各面阔四间,进深三柱。正座面阔五间,进深五柱,中三间前部辟为轩廊,明间后部设屏门,隔为前后厅。后座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明间于天井边设屏门。头进后隔墙上方有灰塑八卦、福字等图案。该建筑规模宏大,装修精美,是研究传统民居重要实例。2017年7月5日,无人居住的梁敬玖宅与南侧的韬庐别径起火,内部被烧毁。2020年修复。[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