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仓山区城门镇林浦邵岐村,又名“林浦断桥”,俗称“三门桥”,建于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石构平梁桥,南北走向,两墩,三孔不等跨,已圮一孔。残桥全长22米,面宽2.8米。[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施埔路125号大院内,曾是“英国印度妇女教会”创办的“明道盲童女校”校舍,建于1922年。为两层砖木结构、殖民地券廊式风格的近代西洋建筑。现废弃。[阅读全文:]
摘要: 上董桥位于仓山区城门镇樟岚村上董自然村,始建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石构单孔平梁桥,北偏西30度。西北-东南走向。长13.6米,面宽2.05米。桥面用三块石板直铺而成。桥石砌桥墩高3.45米。桥面石梁上有“治平三年中元口口丙午随十一口口题”纪年铭文。该桥为了解当地建桥文化、建筑法式提供实物参考。[阅读全文:]
摘要: 该亭由吴少司空(吴克礼)未仕时建造,现已湮灭。周矶的《水木清华亭记》描绘了亭子的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强调水木清华的和谐之美,以及吴克礼的才情与品德使此景得以彰显。多位文人如徐煌、金闻、沈架、沈庆、周鼎、金辅相等,通过诗作进一步赞美了水木清华亭的景致与吴克礼的政绩,展现了其清幽深远的意境及对主人公高尚品德的敬仰。诗作中,螺江之滨的自然风光与亭子的建筑美学融为一体,同时寄寓了诗人对仕途、隐逸、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乐群路22号,清咸丰六年(1856年)由福州英国侨民集资筹建,聘请香港土木工程师T. L. Walker设计,于同治元年(1862年)落成。该教堂原名圣约翰堂(St. John’s Church),因以石砌筑,俗称“石厝教堂”。1990年代起被海军占用作为印刷厂。1992年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2012年5月完成修缮。2018年以“烟台山约翰堂”名义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该桥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郭宅村小学内,建于1936年,为石构拱桥,宽2.3米,长8米,东西走向。两侧有石桥栏,栏板上刻“维新桥”、“民国廿五年 元月吉日立”。[阅读全文:]
摘要: 福州三一学校位于仓山区公园路,是福州外国语学校(福州九中)的前身,是福州历史悠久的一所教会学校,建校于1907年,历史可追溯至1878年。[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盖山镇上岐村凤鸣山南麓,建于明天启七年(1627),原为凤鸣寺,民国9年(1920)由严复倡资重建,改为纪念南宋民族英雄陈文龙的“尚书祖庙”。建筑群占地3805平方米,由尚书祖庙大殿、毓麟宫、忠肃祠三座建筑组成。毓麟宫曾全部倒塌,忠肃祠曾为工厂,现均已恢复重修。祖庙封火山墙,门额有严复题字,内有陈宝琛、郑孝胥、李厚基、叶大庆、王仁堪等书写的石楹联,庙祀南宋爱国志士陈文龙。由戏台、藻井、祭厅、中天井、大殿组成,第二进、三进主建筑均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石柱木梁架,构架为抬梁穿斗式。东侧为敏麟宫,由、天井、酒楼、三宝殿、毓麟宫、观音殿组成。第二进、三进主建筑均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石柱木梁架,构架为抬梁穿斗式。西侧为忠肃祠, 由屏风门、回廊、天井、前厅、行乐宫组成。回廊上建有钟鼓楼式廊亭,前厅、行乐宫均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石柱木梁架,构架为抬梁穿斗式。主祠前方庙埕上建有两座碑亭,重檐歇山顶,四角十二柱。左边亭子立有八通清代重修碑原物,右边亭子立有重修碑复制新建品。阳歧尚书祖庙为福州地区首座祖庙,旧时曾以尚书出海、普渡等活动而闻名。1992年12月确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