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现在的鼓屏路与鼓西路交叉口西北角。上世纪50年代,鼓楼因道路扩建而被拆除。2009年辟为鼓楼遗址公园(鼓楼前公园)。[阅读全文:]
摘要: 于麓山馆位于于山北麓,观巷之内。1924年由杨愚谷、杨在纲兄弟建。中式双层砖木结构,正中有阳台两侧有砖砌门券,并有小花厅。原宅主杨愚谷,《厦声日报》主笔,曾任卢兴邦的参谋长。第二任宅主陈文渊,曾任协和大学心理学教授、代理校长、卫理公会华西年议会会督。第三任主人任仲泉,福建省文史馆馆员。[阅读全文:]
摘要: 是西汉时期闽越国的城址。清《榕城考古略》载“《三山志》:闽越王城,在今府治北二百五步”,“其地当在今诸古岭以南,城煌庙以北等地也”。1988年10月在冶山路欧冶池东北侧,配合基建进行考古发掘,发现西汉时[阅读全文:]
摘要: 林则徐出生地位于福州市中山路19号(原左营司九号),占地面积为2370平方米。据林则徐父亲林宾日撰写的《析产阄书》记载,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林则徐诞辰于此。嘉庆年间,林家经济稍宽裕,将屋买断。林则徐在此屋中度过了读书、中举和完婚的生活历程。与出生地毗邻的“罗氏试馆”为林则徐幼年读书处。时年其父为罗家塾师,亲自为四岁的林则徐启蒙。[阅读全文:]
摘要: 唐天复元年(901)建罗城时,挖掘的城壕。后梁开平元年(907),王审知筑夹城,城池扩展,罗城城壕成为内河。河东南方设水门,接纳闽江潮水。江水入门后一分为二,一自古仙桥(又称使君桥、清水[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鼓楼区南街街道三坊社区光禄坊58号光禄坊北侧。许厝里为我市最早的古民居之一,用材较大。建筑造型古朴,整个梁架结构与明晚期、清时期的完全不同,主要采用斗拱式组成的垛支撑整个建筑,中采用虎头拱,减柱造扛梁厅。有较高的文物价值。[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鼓楼区光禄坊,建于清代,占地面积约4500平米,为市区最大的一姓住宅。清道光间刘齐衢购得改建,此后一直为“电光刘”家族居住。2013年作为“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的一部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