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建筑名称:崇德寺二、建筑创建: 据载,始建于唐上元甲戌年间(西元674年),历代兴替不详,最后的建筑实物似为晚清民国间物。三、建筑衍变: 据官方说法,崇德寺在文革前倒塌,实际尚存一殿。 八十年[阅读全文]
摘要: 东山别墅建筑群是由5座英式近代建筑组成的建筑群,位于仓山区公园路、复园路,建于1927年前后,是一处保存比较完整的近代房地产开发项目。[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公园路南端。清光绪七年(1881),英商泰兴、兴隆、义记洋行请英国驻福州领事星察理向本地政府申请建设跑马场,租用原属鳌峰书院的民田161亩,年缴租银1400两。民国时收回管理权,改为“林森公园”,通向跑马场的道路亦因此得名为公园路。1949年林森公园改为人民公园;1954年改为福州市人民体育场;1962年重建公园,但在“文革”被毁。1974年又改建为福州人民体育场。1989年开始筹建福州市体育运动学校,此后将体育场划入至今。[阅读全文]
摘要: 陈庐位于仓山区麦园路66号(原为麦园路13号),原名“麦园”,为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带有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原主人屠一道,为福州颇具传奇色彩的商人、根艺大师。2013年重建为四层欧式洋楼,2015年竣工[阅读全文]
摘要: 补山精舍是万岁寺的附属园林,是寺僧接待贵客的地方,始建于宋,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曾登九仙山作《西江月》一词。现存补山精舍为近代建筑。[阅读全文]
摘要: 一、建筑名称:福州西湖紫薇厅二、建筑创建: 民国3年(公元1914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把福州西湖辟为公园,是福建省第一处以公园命名的公共园林场所。重修开化寺,新建紫薇厅、镜湖亭、春声花圃等。三、建筑[阅读全文]
摘要: 一、建筑名称:文山女子中学教学楼二、建筑创建: 本建筑的具体建造时间目前没有发现可靠资料,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建于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以前。从建筑形态看,建于四十年代的可能性较大。以下是文山女中[阅读全文]
摘要: 原名“二楼”、“必翰楼”,曾位于公园路39号福州外国语学校内,1949年后被拆毁。二层砖木结构券廊式建筑。[阅读全文]
摘要: 毓英女子初级中学(Uk Ing Girls' School)创办于咸丰九年(西元1859年),是美国基督教会卫理公会在东亚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阅读全文]
摘要: 原位于仓山区乐群路现福州高级中学校园内,曾先后为有利银行、鹤龄英华书院使用。为两层砖木结构建筑,殖民地券廊式风格。2000年前后被拆毁(现为福高操场)。[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进步路16号(现时代中学院内),由福州的德商禅臣洋行(Siemssen & Krohn)创建,为近代福建最早的一座西式花园,也是仓前山居留区内外侨创建的唯一公园。园中引种了世界各地的奇花名木,建有西式园林小品(包括喷泉水池、玻璃花房等)。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后,禅臣花园作为敌产被北洋政府没收,后又发还;1939年,福建省政府在禅臣花园旧址创办福建省自然科学研究所,次年改称福建省研究院。1949年后,由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使用;2006年,租予时代中学作为校园使用。[阅读全文]
摘要: 曾位于泛船浦前街禅臣埕(1947年门牌号泛船浦前街5号),为德国禅臣洋行(Siemssen & Co.)的办公楼或仓库,包括两座建筑。北侧临江有一个半圆形石埕(码头)。为二层砖木结构的殖民地券廊式建筑,可能建于1870年代。1992-1993年因建设“太平洋城”被拆毁。[阅读全文]
摘要: 美国驻福州领事馆国籍雇员宿舍位于麦园路84号美国驻福州领事馆院内,办公楼东北面,供领事馆雇佣的国籍人员住宿。宿舍正面朝南,二层半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9平方米。[阅读全文]
摘要: 黄庭(1855~1895)号翔光,闽清十四都宝峰(今金沙乡宝峰村)人,少好学,聪敏过人。黄庭清光绪五年(西元1879)以优等成绩毕业于福州马江船政前学堂二期,习营造专业(应是海防工程)。光绪六年[阅读全文]
摘要: 番船浦位于南台岛仓前山东北方向闽江岸边,与直渎新港隔江相望。明弘治十一年(西元1498年),以海外贸易日兴,番舶来闽渐多,为防倭寇红夷(即荷兰和英国商人,亦商亦海盗)等侵袭省城,不许外番船舶靠泊北岸直渎[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晋安区鼓岭柱岗顶东南侧的山坡,原为英国传教士、医生任尼(Dr. Thomas Rennie, 1850-1938)的度假别墅,同时也是大清皇家海关的度假别墅(任尼兼任海关医生)。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是鼓岭的第一幢由外国人建造的度假别墅。任尼医生出生于苏格兰的西阿伯丁郡,在阿伯丁大学获医学学位,1880年到达福州,任英国驻福州领事馆和大清皇家海关(Imperial Maritime Customs)的医生,并兼任福州塔亭医院(今福州市第二医院前身)院长。已毁,原址现为民居。[阅读全文]
摘要: 龙头泉庵位于涌泉寺以东,始建于元朝延佑二年(西元1315年),现有建筑建于近代。传说喝水岩泉水改道后,从这里石壁中喷出。龙头泉庵即建于泉上,泉水从石制的龙头嘴流出,故名龙头泉。龙头之下装上一座轮机和[阅读全文]
摘要: 千佛庵,也叫福泉庵,原名叫无净居。位于鼓山达摩十八景达摩洞之西北。庵三面靠山,面临双江(乌龙江和白龙江),为比丘尼修行之地,数百年来香火旺盛,来往习经修行的比丘尼众多,庵内佛像逐渐增多,以至达到上千佛像,十分壮观,故更名为千佛庵。清朝道光年间诗人魏杰将其为“鼓山达摩十八景”之一,名“千佛梵宫”。[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