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泉寺天王殿
一、建筑名称:涌泉寺天王殿编辑本段
位于晋安区鼓山的涌泉寺内,为涌泉寺的核心建筑之一。殿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二年,历代都有重修,今构基本保持了民国风貌。天王殿门额悬挂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御书“涌泉寺”匾额,门前庭院两侧耸立1972年由福州市郊龙瑞寺迁来的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制作的七层八角千佛陶塔(陶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对。 FZCUO.COM
二、建筑创建:编辑本段
据《鼓山志》载,天王殿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始建。
三、建筑演变:编辑本段
据《鼓山志》载,天王殿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始建。 FZCUO.COM
宋绍兴七年(1137年)僧士珪重建,上为罗汉阁,下为金刚殿,当时天王殿结构可参考宋代福州知州程迈《重修涌泉寺碑》记载:“僧士珪修五百罗汉阁,下辟三门,傍通两廊,翼以随阁,俨然有飞走之状。”
1542年涌泉寺毁于火,数十年间处于有山无寺的状态。 FZCUO
1619年郡人曹学佺与僧道东智谛重建大雄宝殿,1629年林宏衍与僧宏晓建法堂,1633年林宏衍建钟、鼓二楼。
1634年曹学佺重建天王殿,调整高度,改阁为殿,面阔三间,但两侧有缺口。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1643年,僧元贤重修大雄宝殿时,在天王殿左右各加一间,并复建伽蓝、闽王二祠于殿之左庑,建祖师、寿昌二祠于殿之右庑,于大殿左右各翼建游廊,上达于法堂。至此,一个高低三层、类似四合院的围护结构初步成型。两侧堂寮等附属设施也依山势陆续建成。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将木柱替换为石柱。 福州老建筑百科网
民国,约1920-1922年间,天王殿重建。将前廊部分屋面下沉,形成重檐的效果;两侧增加马鞍墙,原有悬山屋顶改为硬山,多处的木隔断改为砖墙。此次重建保留了清光绪三十四年的石柱。
1972年,一对珍贵的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造“千佛陶塔”从福州南郊城门梁厝村龙瑞院,移到天王殿两侧,东边一座是“庄严劫千佛宝塔”,西边一座为“贤劫千佛宝塔”,两塔高约7米,八角九层,系用陶土分层烧制,砌叠而成,塔身施釉,呈棕褐色,与涌泉寺天衣无缝地整合在一起,弥补了涌泉寺有寺无塔的遗憾,对寺院的建筑布局与意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减弱了天王殿石砌大斜阶突兀感,与阶下摆放的石狮相得益彰,让涌泉寺更加庄严肃穆。
1992年作为涌泉寺的一部分公布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FZCUO.COM
四、建筑形态:编辑本段
涌泉寺天王殿正面安排巧妙,中间五间前有走廊为明间,东西两间包檐为暗间,进出两侧游廊需折向东西,加强了对内明堂的封闭。因天王殿为次要殿堂,故将走廊的出檐部分设计成比大殿的屋面低一层次,大殿正面呈梯形两重檐,在视觉上产生天王殿仍小于大雄宝殿的错觉,风格独特,为国内寺院少见。
天王殿门前有名联,上联:面对炉峰不用隔江招手;下联:背临屴崱请看顽石点头。分别点出天王殿朝山“香炉峰”和靠山“屴崱”峰。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由于“涌泉寺”匾悬于天王殿,天王殿因此成为涌泉寺出镜率最高的建筑。古今中外访问涌泉寺的游客,大多选择在天王殿前留影。
福州厝
【2015】 林轶南
【1985】 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1966-1976】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FZCUO.COM
FZCUO.COM
【1932】
【1930】 福州厝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福州厝
【1922】
林轶南
福州老建筑
福州老建筑百科网
【1900-1919】
福州厝
【1908】
FZCUO.COM
福州厝
林轶南
FZCUO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1876-1877】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