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
福州老建筑百科 - 回溯千载历史,重建福州记忆>> 百科分类 >> 本体类型 >> 建筑 >> 祠庙祖厅

该分类下有287个词条 创建该分类下的词条 "祠庙祖厅" 分类下的词条

藤山开闽王祠
编辑:0次 | 浏览:10619次 词条创建者:eeemx     创建时间:10-10 13:03

摘要: 位于下藤路与大坪路交叉路口东南侧,门牌号下藤路209号,建于明嘉靖年间。[阅读全文:]

后龙张氏宗祠
编辑:2次 | 浏览:11966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11-09 13:11

摘要: 位于屏南县屏城乡后龙村村中,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六年(1802)重建(见石碑),同治十年(1871)重修。坐北向南,通面阔9.7米,通进深18.2米,占地面积为176.54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由戏台、天井、大厅组成,戏台为后期重建,天井正中五级石阶往大厅,左右建二层厢房,大厅面三间7.49米,减前二金柱,进深七柱1.55米,后部设神龛,穿斗抬梁木构,硬山顶,马头墙;大厅墙上有文革标语。[阅读全文:]

蒲边将军堂
编辑:3次 | 浏览:20977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11-13 13:47

摘要: 位于永泰县葛岭镇蒲边村,将军堂占地约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50平方米。由过廊、庙墙、天井、回廊、正殿、神龛等组成。[阅读全文:]

蒲边桃源宫、桥
编辑:1次 | 浏览:22345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5-14 21:45

摘要: 位于永泰县葛岭镇蒲边村水尾。桃源宫始建不详,座东北朝西南,现存建筑建于清道光和同治年间,由戏台、看楼、正殿组成。桃源桥位于桃源宫正前方,东北至西南走向,为单孔石拱桥,建于清乾隆年间。桃源宫和桥(暂不留名摄于2018年1月)[阅读全文:]

螺洲天后宫
编辑:5次 | 浏览:18489次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02-10 22:59

摘要: 位于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江墘埕,始建于明中叶,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同治元年(1862年)两次修缮,占地585平方米。坐北朝南,前临乌龙江,由门楼、天井、大殿、后院等组成。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穿斗式木结构,双坡顶,两侧设封火墙。门楼为牌楼式木构架,门前保存有嘉庆年间陈若霖等人重修天后宫捐款碑;还有陈景亮镌刻天后宫历史沿革碑。200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螺洲奎光阁
编辑:7次 | 浏览:19214次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02-12 22:24

摘要: 位于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陈氏宗祠东侧,又名文昌阁。始建于明代中叶,原为螺洲陈氏族长为祝愿子弟们文运亨通、金榜题名而建的崇祀魁星神的场所,后改名“奎光阁”,作为陈氏家族子弟课读之所,是古代螺洲地区著名的四大书斋之一。建筑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364平方米。前后两进,由门墙、插屏门、前天井、前回廊、前殿、中天井、中回廊、月台、大殿、后院组成,四周围以封火山墙二坡顶,抬梁穿斗混合木构架。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前后均有游廊。中回廊后部,左右各有钟鼓楼式建筑。大殿游廊前为月台,游廊上并列三个“凤凰池”,大殿正中上有藻井。大殿原塑奎星神像,前殿两侧原立有“驹驴哥”、“神驹”造像,与清雍正进士陈芳楷传说有关;厅前有陈若霖墨书《创建三刘王庙》木匾一块。200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螺洲林氏宗祠
编辑:2次 | 浏览:12630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7-16 11:49

摘要: 螺洲林氏宗祠位于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洲尾村,现存为清代风格,始建年代不详。大门檐口上有卷棚,三层斗拱出跳,屋顶立有三头石狮,门口楹联为陈宝琛手书石刻。具有一定建筑科学艺术价值。[阅读全文:]

南关白真人庙
编辑:16次 | 浏览:54243次 词条创建者:火燄山     创建时间:06-29 10:57

摘要: 一、建筑名称:护道白真人庙二、建筑创建:护道白真人庙,元时称为“敕建白云宫”,明万历间成为“奉旨祀典”的官祭庙宇,重修并赐额“护道白真人庙”,明、清间又有多次修建。根据拆毁前的照片判断,白真人庙应是明代建筑。三、建筑衍变:  1995年,“乌山广场”拆迁,[阅读全文:]

下林前路林氏宗祠
编辑:0次 | 浏览:9352次 词条创建者:EdDuck     创建时间:04-24 02:55

摘要: 下林前路林氏宗祠,位于连江县凤城镇下林前路,为宗祠建筑,建于明代。[阅读全文:]

岭后赵氏宗祠
编辑:1次 | 浏览:21616次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04-22 01:05

摘要: 曾位于仓山区岭后生产路35号,南临福建师范大学综合教学楼(科学会堂)。始建于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年)。为依山而建的五进院落,长66米、宽12米,落差10余米。岭后赵氏相传是宋皇室后代,宋朝灭亡后迁居福州。第一次国内革命期间,福州中心市委书记蔡协民、陶铸等组织了肃劣会,岭后赵氏族人赵文江、郑维新等人以赵氏祠堂为基地秘密开展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郑维新牺牲后,赵氏祠堂设有郑维新烈士纪念室。福州解放前夕,闽中游击队和地下党云集赵氏祠堂举办夜校,组织群众散发革命传单、张贴革命标语等。1949年后一度作为岭后小学使用;1991年由赵氏宗族收回,继续作为祠堂。2014年12月在岭后拆迁中消失;2007-2008年,在原址西南侧重建,规模缩减一半。[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