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俗称尾衙,是水西林主街最后的一落,是林春泽长孙林如楚的故居,也称为“且闲堂”。[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屏南县屏城乡后龙村尾两溪交汇处附近,寺前有一小型石拱桥。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见檩下皮墨书)和明崇祯十六年(1643)重修(见檩下皮墨书),后又多次修缮。[阅读全文:]
摘要: 又名玉锁桥、溪尾桥,位于屏南县屏城乡后垅村水尾。桥为东西走向,始建于清初,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由董事张芳等募建。桥长33.5米,宽4.5米,单孔跨度23米,桥面至水面高度12米。桥堍以块石砌筑,桥面以木板横铺,上以卵石铺砌,神龛座南,祀五显大帝。桥屋建13开间56柱,九檩穿斗式构架,悬山顶。桥东有碑记和夫人庙。[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屏南县屏城乡后龙村村中,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六年(1802)重建(见石碑),同治十年(1871)重修。坐北向南,通面阔9.7米,通进深18.2米,占地面积为176.54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由戏台、天井、大厅组成,戏台为后期重建,天井正中五级石阶往大厅,左右建二层厢房,大厅面三间7.49米,减前二金柱,进深七柱1.55米,后部设神龛,穿斗抬梁木构,硬山顶,马头墙;大厅墙上有文革标语。[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屏南县屏城乡后龙村村西,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石牌坊坐北向南,通高约5米,通宽约4米,花岗石砌筑,三间四柱五脊顶,中间有圣旨,顶葫芦刹;横匾阴刻“柏舟遗烈”,左右两边刻有皇清旌表的字样,左右额坊浮雕精美象、凤等图案和纹饰,石柱阴刻联句。[阅读全文:]
摘要: 由故居、私塾、学堂组成。故居为圆瑛法师出生和少年生活的地方,私塾是法师幼年求学的地方,学堂则是法师为家乡募捐兴办。故居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现存为清代建筑,两层,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私塾为二进院落,占地360平方米,由门廊、前天井及两侧双层的子院(带侧天井)、主厝、后天井及两侧双层披屋、后厝组成,建筑均为二层,主厝面阔三间,双层,两侧做跌落式山墙。学堂是圆瑛于1940年代为家乡募捐兴办,为上下二层土木结构,夯土墙体,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内部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三角桁架结构,四坡屋面。圆瑛法师是民国时期及新中国佛教协会的主要领导人。2018年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建于民国四年(1915),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03平方米,由前院门墙、前院埕、门廊、前天井及两侧双层的子院(带侧天井)、主厝、后天井组成。主厝面阔五间,两侧设墙弄,墙弄外山墙为跌落式夯土墙。林耀华(1910-2000)是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民族教育家,他于1944年写成的社会学名著《金翼》一书,即是对其故居及故居所在黄村社会历史的生动记述。2018年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遗址南北长100米,东西宽150米,面积约15000平方米。1958年在南坡半山坡上发现贝壳堆积文化层。2016年在山顶旱地断面发现含贝壳文化层堆积,采集大量早于壳丘头遗址的夹砂陶片和少量石器以及十多种海生贝壳等。经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7000-6500年。2018年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连江县凤城镇西北街八一六西路北侧,为一座明代中早期民居,根据孙氏族谱记载,该宅邸应建于明宣德年间,为福州地区最早民居建筑之一。厦园里原有四进,今仅存二、三进,第一进门厅在50年代修路时拆除,第四进花园在抗战时期被日飞机炸毁。二进院落由前廊、左右撇舍及主座构成,主座面阔五间、进深九柱,穿斗与抬梁混合结构。三进主座亦为面阔五间、进深九柱,全穿斗结构。厦园里建筑规模与用材之大,极为罕见,为福州地区不可多得的一座早期民居,文物与历史价值极高。[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