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铁佛称“阿弥陀佛”,外表披泥贴金,高5.3米,宽4米,下承石座。螺髻,身披袈裟,敞胸、含口、隆额,眉目慈祥,两耳垂肩,叠掌盘坐于宝莲之上,法相肃穆庄严。[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永泰县白云乡姬岩一片瓦下,原有建筑建于清代,内有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造的神坛,前有乾隆五十八年造的青石栏杆。2020年,仙君殿被信众拆除,整体新建。神坛、栏杆也被拆除,栏杆被抛弃在登山道旁。[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中洲岛与南台岛仓前路之间的闽江南港,又称“仓前桥”、“中洲桥”,宋代为浮桥,元初建木桥,屡建屡毁。清乾隆年间,福清人何际逑兄弟捐资及集资建石桥。石构平梁桥,南北走向,长约108米,八墩九孔,等跨。船形墩。1930年桥面改为钢筋混凝土。1971年再次改建,加宽2米,增高4米,于中洲上建旱桥,将江南桥与万寿桥连为一体,改称“解放大桥”。1992年11月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桥面倒塌,再次重建,现仅余桥墩残件于江中。[阅读全文:]
摘要: 武氏民居位于鼓楼区城直街33号、冶山山麓、冶山中井东侧,建于清代,为治台名吏武颂扬故居。该宅坐北朝南,平面为狭长的凸字形,共计三进。[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城门镇梁厝村,始建于宋隆兴元年(1163),系理学家朱熹与挚友梁汝嘉择地所建,朱熹为祠堂题写堂号“贻燕堂”,内设讲学堂;元至志二年(1322)重修;梁氏十四世始祖翰林学士梁恩观回乡祭祖修家谱时筹建;民国十一年(1922),族人又募捐重修;民国期间,宗祠曾作为校舍;解放后尤其是文革期间,宗祠作为仓库使用。改革开放后,于1987年由族人梁敬錞捐款再次重修。建筑坐西朝东,占地693平方米。由祠埕、门厅、戏台、天井、醮楼、祭厅组成。祠门前有158平方米祠埕,门墙上部为近代式,上有女儿墙;大门两侧有一对陶瓷酒盏拼镶的白象。进祠门有一戏台,四坡顶,戏台后部雕刻拼花十分精美。戏台上有凤凰池。戏台前有天井。祠堂厅封火山墙二坡顶,面阔三间,进深六间,屋架结构为穿斗减柱造式。正中设神主龛,厅上悬挂清帝赐梁章矩的“三福”方匾、孙中山提予梁瑞庭的“急公好义”、萨镇冰题的“燕翼贻谋”。游廊上有卷棚。祠厅右侧设“独身祠”,两旁有一对联,“纪念问题是共本源合配享,嗣绩主义保存血脉附宗传”,连内嵌“问题”与“主义”,似借深受梁启超思想影响的文学家胡适的句子。祠东侧后壁设有“义姑祠”,上有沈宝琛题写的“女中缨臼”。宗祠两侧有高大封火山墙,墙上的墀头为清代灰塑,保存完好。 2009年12月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鼓楼区元帅路,祀戏曲界的保护神——田都元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元帅庙主体建筑被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在一楼房底层恢复信仰活动。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阅读全文:]
摘要: 始建于1870年,又名铁天车码头即铁制栈桥起重码头。以船厂铸造的每根重达2500公斤的圆铁柱支撑梁架,上铺厚木板,形成铁坪台,具有强大的承载能力。1884 年中法马江海战中,铁水坪是法军重炮轰击的重要目标。1907年因板柱朽坏,更换新式起重机连吊架,并添建机器房一间。1941年,日机轰炸,铁水坪60吨起重机及铁吊杆被破坏。1973年在原址上建成了沿用至今的造船晒装码头。现存两个60吨吊机机座以及十余根铸铁支撑柱。[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马尾造船厂、福建船政旧址内。宽29米,长61.5米,分为两个车间并列,铁胁架构,面积约为1784平方米。[阅读全文:]
摘要: 原建筑台屿中截陈宅位于台屿中截村21号,2015年公布为仓山区第三次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2017年初被拆除。 2022-2023年,在陈东忠烈祠北侧全新仿建一座建筑,并保留文物身份。[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