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
福州老建筑百科 - 回溯千载历史,重建福州记忆>> 百科分类 >> 不可移动文物

该分类下有1632个词条 创建该分类下的词条 "不可移动文物" 分类下的词条

泛船浦天主堂
编辑:35次 | 浏览:180284次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11-06 13:48

摘要: 位于仓山区新民街54号,全名“福州圣多明我主教座堂”,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该堂因位处闽江畔的泛船浦菖蒲墩,故又俗称“泛船浦天主堂”。清同治三年(1864),福州府以泛船浦菖蒲墩4亩田抵偿改为关帝庙的天主教宫巷堂;同治七年(1868),意大利籍李宏治建立天主堂。1884年~1933年,天主教多明我会进入全盛时期,在天主堂北侧菖浦墩购地30亩,建洋楼4座,内设育幼、育婴两院、诊所、隔离病房以及纺织、刺绣、洗染等工场。1933年拆旧堂重新扩建成现今教堂,文革时被工厂占用。1985年收回,并经维修,正式复堂为泛船浦天主教堂.原有砖石、砖木结构楼房5座,建筑面积2323平方米。有教堂、办公楼、宿舍等,现存教堂大堂一座,神父楼一座。大堂为十字形哥特式建筑,高33米,建有钟楼、地下室。钟楼顶上有3米高的十字架。神父楼为双层砖木结构,面阔七间,进深三间,第一开间向外开两扇拱形窗户。门前有门廊,上为二层露台,走廊设建筑中间。外墙为青砖清水墙。建筑内一、二层地面为木板铺设,隔堵为板条灰刀墙。瓦屋面为四坡顶,2008年因道路建设需要,神父楼整体平移后旋转90度,与大堂平行。现天主堂北侧(临江滨大道)建有下沉式广场。[阅读全文:]

馆驿桥
编辑:7次 | 浏览:26598次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02-29 00:26

摘要:  旧名车弩桥,位于福州市鼓楼区衣锦坊西口,原五代罗城大壕上。先为木桥。在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改为石桥。因桥可通三山驿,故名馆驿桥,俗名驿前桥。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春,七十叟里人雨村[阅读全文:]

登瀛桥
编辑:0次 | 浏览:5019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12-24 14:22

摘要: 登瀛桥,闽侯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南通镇陈厝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南北走向,二墩三孔石梁桥,全长约52米,宽约3.2米。[阅读全文:]

三通桥(原址)
编辑:2次 | 浏览:7282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11-08 13:21

摘要: 三通桥位于福州市台江区中亭街以西的小河上,建于清嘉庆十一年(西元1806年),石构,拱桥,二墩三孔,不等跨,墩船形,长36.70米,宽3.10米,跨长30米,桥梁石板有“嘉庆丙寅年仲秋吉旦造”题刻。[阅读全文:]

陈宝琛墓
编辑:3次 | 浏览:12879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1-07 20:29

摘要: 位于马尾区君竹村西北。墓建于1923年,坐东北向西南,平面如意形,四层墓埕。陈宝琛(1848—1935),福州人,任清末帝溥仪太傅。[阅读全文:]

宦贵巷黄家宅院
编辑:3次 | 浏览:23461次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02-27 17:22

摘要: 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宦贵巷,建于清代道光年间,为著名中医黄庭翼的住宅。[阅读全文:]

松山白沙教堂
编辑:4次 | 浏览:15271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2-09 21:41

摘要: 位于罗源县松山镇白沙村。[阅读全文:]

西湖桂斋
编辑:22次 | 浏览:46503次 词条创建者:火燄山     创建时间:03-26 03:00

摘要: 位于鼓楼区福州西湖公园的西南角,占地2000平方米,背靠“大梦松声”、紧邻“荷亭唱晚”。桂斋原为李纲祠附属建筑,清道光八年(1828年),林则徐丁父忧在家,主持疏浚西湖,就荷亭西皇华亭旧址兴建李忠定公(李纲)祠,祠旁建花厅三间,取李纲晚年住所“桂斋”为名,并植桂花两株。祠毁于抗战,林则徐手书碑毁于“文革”。1984年重建,改称“林文忠公读书处”。1961年公布为福州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白塔寺
编辑:16次 | 浏览:51935次 词条创建者:火燄山     创建时间:03-01 11:05

摘要: 白塔寺正名万岁寺。闽王王审知既建报恩定光塔,次年(唐天祐二年,西元905年),环塔建佛殿,是为定光塔寺,旋定名为“万岁寺”,五代时是福州名寺之一。明嘉靖间,万岁寺毁于倭患。现存建筑为清道光至光绪年间重建[阅读全文:]

于山碑廊及九仙观
编辑:15次 | 浏览:33158次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02-10 22:54

摘要:  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于山顶,创建于宋崇宁二年(1103年),初名“天宁万寿观”,绍兴七年(1137年)改名“报恩广孝观”。宋徽宗赵佶下诏缕刻道家大藏经。称《政和道藏》而[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