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
福州老建筑百科 - 回溯千载历史,重建福州记忆>> 百科分类 >> 不可移动文物 >>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分类下有226个词条 创建该分类下的词条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分类下的词条

泉山仁寿堂
编辑:16次 | 浏览:51397次 词条创建者:火燄山     创建时间:05-18 12:22

摘要: 一、建筑名称:仁寿堂二、建筑创建:民国廿七年(公元1938年)二月,为庆祝萨镇冰八十九岁寿辰,福州海军袍泽陈兆锵、省参议会议长丁超五、省府委员陈培锟等50余人捐资,购置冶山马氏宅地,修建一座两层楼房,名[阅读全文:]

十四门桥
编辑:10次 | 浏览:15850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6-14 17:00

摘要: 位于闽侯县上街镇榕桥村南,又称榕桥。建于宋元丰五年至八年(1082~1085),清代水毁一墩,民国十七年(1928)、1988年均有重修。十三墩十四孔平梁石桥,跨于可溪上,东西走向。全长约100米、 宽1.74米、净跨4~6米、离水面高约3.6米。[阅读全文:]

福建协和大学历史建筑群
编辑:21次 | 浏览:81518次 词条创建者:EdDuck     创建时间:12-08 01:22

摘要: 福建协和大学(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 1915-1951),简称“福建协大”,是20世纪上半叶位于福州的一所教会大学,它是美英基督教差会在中国建立的16所教会大学之一。[阅读全文:]

福建协和大学光华楼
编辑:14次 | 浏览:21621次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10-20 22:56

摘要:  【所在位置】福州福药制药有限公司中心实验室西侧【建筑名称】原来名称:福州制药厂办公楼现在名称:协和大学男生宿舍--光华楼 【建筑质式】砖木结构【建筑质量】基本完好【建筑年代】1932年【性质[阅读全文:]

福建协和大学校长住宅
编辑:19次 | 浏览:41006次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10-20 23:04

摘要: 福建协和大学校长楼建于1923(?)年,由茂飞主持设计。位于整个校园的最高处,正面入口朝南,显示了它在整个学校中至高无上的地位。[阅读全文:]

福建协和大学文学院
编辑:7次 | 浏览:27472次 词条创建者:EdDuck     创建时间:12-09 06:49

摘要: 福建协和大学文学院大楼位于福州市晋安区魁岐村。茂飞主持设计,原设计为宿舍楼(Typical Dormitory)。1924年建成,命名为何氏纪念楼,以纪念为创校作出重大贡献的何乐益董事。1928年,何氏纪念楼毁于火灾,因此募捐重建宿舍,后改为文学院。其建筑原型影响了茂飞后续一系列项目。[阅读全文:]

天宝陂
编辑:13次 | 浏览:21430次 词条创建者:火燄山     创建时间:01-31 13:34

摘要: 位于福清市龙江街道五马山边的天宝陂,是唐代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闽中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比莆田的木兰陂还早三百多年。   [阅读全文:]

林森公馆
编辑:18次 | 浏览:38777次 词条创建者:CHI B     创建时间:06-13 19:32

摘要: 位于仓山区七星巷2号,是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的公馆,建于1920年代,为带有殖民地外廊式风格的三层砖木结构建筑,由江屏藩等福州乡亲筹建。建筑占地380平方米,分为主楼、副楼,副楼每层仅有一个房间。主楼中间大厅、左右厢房,厢房后各有一口水井,并有曲形楼梯。原二楼大厅陈设林森收藏的古董,中间为仿制御座式的座椅,铺以清帝御座用座褥、背垫、坐垫、手垫各一套,均为黄缎面,金线绣九头龙,精致绚丽。座前排一古鼎。厅的两旁有四架玻璃柜,内陈列古董。1949年后,解放军某部一医疗队占用主楼,林森家属迁至副楼居住;1951年,医疗队将副楼也全部占用,林森家属迁至七星巷3号属林为桢的房内居住。医疗队迁出后,公馆归仓山区房管所所有,迁入20多户居民。200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南阳陈氏祠堂
编辑:1次 | 浏览:10281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5-05 18:20

摘要: 位于福建省福州长乐市江田镇友爱村。始建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明万历九年(1581年)重修,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前后3进,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一进为门厅,中间设戏台;二进为主厅;三进为祭祖厅。祠堂牌匾、楹联众多,其中有御赐“家传孝友,世笃忠贞”匾,以及其它众多历史名人如明大学士叶向高、刑部侍郎郑世威、近代徐世昌、萨镇冰等题写的匾额、楹联。[阅读全文:]

廷坪龙津桥
编辑:8次 | 浏览:16257次 词条创建者:火燄山     创建时间:06-29 12:33

摘要: 龙津桥位于闽侯廷坪乡流源村,横跨东源溪,东西走向,为单孔木拱廊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西元1631年),清乾隆、道光年间重修。现存桥為清道光二十三年(西元1843年)重修的。全长33米,宽4.3米,高20多米。以两岸峭壁岩石为桥台,上架由圆杉木搭成的八字木拱,拱上架木为梁,以榫卯结构组成多节拱骨。桥廊为单檐悬山顶,四柱九檩抬梁式构架,共十一楹,四十八柱,上施十字拱。桥头立有两块古碑。[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