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仓山区仓前街道麦园路社区的乐群路8号,由仓前山附近各外国领事馆集资兴建,以英国为主。抗战期间,为日本人霸占。乐群楼始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1859年落成,为二层砖木结构,殖民地券廊式风格建筑;建筑平面东偏南12度,占地面积约619.69平方米,宽19.83米,长31.25米,高18米。乐群楼是中国最早的西式娱乐建筑和洋人俱乐部,乐群路也因乐群楼而得名。其英文名“Foochow Club”非常著名,常见于英文书籍、记录和往来信件中。2013年,乐群楼作为“烟台山近代建筑群”的一部分,公布为福建省级文保单位。2020年修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盖山乡阳岐下村,为清代邳州知州、诗人叶大庄的故居。环玉屏山而建,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原有20多座房屋,有鱼池假山,具有园林风貌。叶大庄死后,家道败落,山庄被分割,一些房子己毁坏,部分房屋己改建。现保存最完整的是山南的游氏家。该屋为砖木结构,由门廊、披榭、夭井、大厅、厢房、后庭等组成,占地面积1120平方米。正座(大厅及两侧厢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穿斗式减木式木构架,双坡屋顶,两边设封火墙。厢房为二层阁楼,厅前廊檐、柱均为楠木。门墙用青砖清水砌,上设女儿墙,形似城垛。后庭花园,园中假山峥嵘,怪石嶙峋,花木相映。整座房屋布局匀称,精巧典雅。1983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晋安区鼓岭柱岗顶,为简易的单层石木结构建筑,建于清末,现为民居。该建筑原为卫理公会传教士、天安堂圣经部领导和裕德(Mr. E. L. Ford)所有。本地村民称为“和家别墅”。保存较好。现为民宅。[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立新路6、8号,为三层(包括地下室)砖木结构、带有殖民地外廊式风格的建筑。可能建于1890-1900年之间,系仓前山早期西式建筑之一。建筑南立面因台风倒塌,修复后被改为清水砖立面。根据2005年编制的《福州近现代优秀历史建筑保护规划》,本建筑曾为“闽海关宿舍”。但在《闽海关史料专辑》等海关史料中均未查得,存疑。2021年3月以“立新路6号”名义公布为福州市第三批历史建筑。[阅读全文:]
摘要: 基督教于1840年前后正式传入福州。“花巷堂”原名“尚友堂”,属福州基督教卫理公会教堂之一。1915年,美以美会当时为了社交的需要买下此地建堂,遂有“社交堂会”之意,故以“尚友堂”命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塔亭路口(塔亭路73号),建于1920年代后期,是具有朴素的英式风格的三层砖木结构建筑,转角的雨篷较有特色。建筑临街,占地面积303平方米。总高9.8米,长21米,宽21米。该建筑曾经有多种用途。大部分原为日本人下枝茂雄产业,1943年以敌产收回。从该建筑转角处门额尚可辨认“雪鸿照相 SUEK HUNG STUDIO”、“福州警察局 仓山分局xxx”等字样。1949年出版的历史地图中亦将该建筑标注为“仓山警察分局”。[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螺州镇吴厝村,始建于明初,成化十年(1474年)重建,正德、隆庆年间重修,清道光元年(1821)陈若霖等重修。由大殿、门楼、泮池、棂星门等组成,占地1848平方米。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庙内原祀孔子及颜子、曾子、孔伋、孟子(五像己毁)。泮池为半月形,上跨石桥;棂星门石构,三开间,门额浮雕有双龙戏珠、丹凤朝阳,圆柱上刻有飞龙盘绕、鲤鱼跃龙门。棂星门为福州市文庙中保存最完整者。[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仓前街道万春社区的塔亭路49号,为三层砖木结构的近代“洋门脸”式建筑,建于民国初期。建筑临街,东偏北10度,占地面积58平方米;楼共三层,总高9.6米,长8米,宽8米。大门和窗户为砖砌拱顶,灰砖墙上有女墙一围。一楼临街店面原开设“郑聚发寿板店”(棺木店),现为郑氏后人居住。[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