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
福州老建筑百科 - 回溯千载历史,重建福州记忆>> 百科分类 >> 其他保护身份 >> 规划收录建筑

该分类下有793个词条 创建该分类下的词条 "规划收录建筑" 分类下的词条

乌塔
编辑:23次 | 浏览:85917次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02-28 23:57

摘要: 位于鼓楼区乌石山东麓,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六年(941年),原名“崇妙保圣坚牢塔”;塔身风化后呈黑色,俗称“乌塔”。与于山白塔并称“双塔”,是福州的标志。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阅读全文:]

泛船浦天主堂
编辑:36次 | 浏览:234272次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11-06 13:48

摘要: 位于仓山区新民街54号,全名“福州圣多明我主教座堂”,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该堂因位处闽江畔的泛船浦菖蒲墩,故又俗称“泛船浦天主堂”。清同治三年(1864),福州府以泛船浦菖蒲墩4亩田抵偿改为关帝庙的天主教宫巷堂;同治七年(1868),意大利籍李宏治建立天主堂。1884年~1933年,天主教多明我会进入全盛时期,在天主堂北侧菖浦墩购地30亩,建洋楼4座,内设育幼、育婴两院、诊所、隔离病房以及纺织、刺绣、洗染等工场。1933年拆旧堂重新扩建成现今教堂,文革时被工厂占用。1985年收回,并经维修,正式复堂为泛船浦天主教堂.原有砖石、砖木结构楼房5座,建筑面积2323平方米。有教堂、办公楼、宿舍等,现存教堂大堂一座,神父楼一座。大堂为十字形哥特式建筑,高33米,建有钟楼、地下室。钟楼顶上有3米高的十字架。神父楼为双层砖木结构,面阔七间,进深三间,第一开间向外开两扇拱形窗户。门前有门廊,上为二层露台,走廊设建筑中间。外墙为青砖清水墙。建筑内一、二层地面为木板铺设,隔堵为板条灰刀墙。瓦屋面为四坡顶,2008年因道路建设需要,神父楼整体平移后旋转90度,与大堂平行。现天主堂北侧(临江滨大道)建有下沉式广场。[阅读全文:]

福建省林业厅森林工业局
编辑:27次 | 浏览:113951次 词条创建者:小飞刀     创建时间:02-01 16:06

摘要: 位于湖东路,建筑时间为1954年,具有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典型的民族主义风格。装饰性斗拱、雀替、脊兽,都显示出古典细节。而正面入口的四根水泥圆柱则使用当时流行的苏式新古典主义建筑的柱式。[阅读全文:]

林森公馆
编辑:19次 | 浏览:54987次 词条创建者:CHI B     创建时间:06-13 19:32

摘要: 位于仓山区七星巷2号,是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的公馆,建于1920年代,为带有殖民地外廊式风格的三层砖木结构建筑,由江屏藩等福州乡亲筹建。建筑占地380平方米,分为主楼、副楼,副楼每层仅有一个房间。主楼中间大厅、左右厢房,厢房后各有一口水井,并有曲形楼梯。原二楼大厅陈设林森收藏的古董,中间为仿制御座式的座椅,铺以清帝御座用座褥、背垫、坐垫、手垫各一套,均为黄缎面,金线绣九头龙,精致绚丽。座前排一古鼎。厅的两旁有四架玻璃柜,内陈列古董。1949年后,解放军某部一医疗队占用主楼,林森家属迁至副楼居住;1951年,医疗队将副楼也全部占用,林森家属迁至七星巷3号属林为桢的房内居住。医疗队迁出后,公馆归仓山区房管所所有,迁入20多户居民。200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安澜会馆
编辑:25次 | 浏览:55765次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02-26 18:27

摘要: 位于仓山区仓前路与解放大桥交叉路口,又名浙江会馆、上北馆,清乾隆四十年(1775)始建,原为浙人在闽经商及官员、名人聚集之处。[阅读全文:]

弥陀寺
编辑:11次 | 浏览:41627次 词条创建者:红衣棒糖人     创建时间:01-04 23:30

摘要: 弥陀寺是位于福州乌山东部,舒啸岩后侧的一座佛教寺院。始建于乾隆年间,现存大殿一座,五间五架,重檐歇山顶。1992年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梅坞民国巷道阶梯
编辑:6次 | 浏览:18316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6-30 20:50

摘要: 位于仓山区观井路31号边,烟台山北坡。正前方为仓山中洲岛,台阶有5段组成,由山脚延伸到烟台山半山腰,台阶呈圆弧形。高度19米,总长46.9米,宽3.5米。[阅读全文:]

冯宅游氏大厝
编辑:17次 | 浏览:43311次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09-26 15:46

摘要: 位于仓山区建新镇冯宅村1号,始建于清同治年间,主人为木材商人游乐雍家族。1932年由木材巨商游家琛(游天俤)扩建二、三进。后曾作为合作社、民宅,现空置。建筑占地面积2167平方米,坐东朝西偏北。共三进,封火山墙,双坡顶,二层楼房,穿斗式木构架。四周为白砖清水墙。由门罩、屏风门、披榭、天井、厅堂、中天井、双层中厅堂、后天井、双层后厅堂组成。一进大厅保存较好,披榭面阔三间,进深三柱,大厅面阔五间,进深七柱。二进、三进已倾斜,部分已倒塌。二进披榭改建,大厅廊檐处左右楼梯可上二楼。三进披榭为双层水泥框架与木构组合,水泥柱已倾斜。后进大厅廊檐石下沉严重。建筑高大宏伟,用料考究,建筑构件雕刻精美。[阅读全文:]

英华小礼堂
编辑:23次 | 浏览:116272次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09-22 14:54

摘要: 位于仓山区乐群路福州高级中学校内,又名“力礼堂”、英华礼拜堂(Nind-Lacy Memorial Chapel),由美国美以美会传教士力为廉偕其夫人及部分鹤龄英华书院校友于1905年捐建,以纪念两人的母亲Mary Clarke Nind和Eliza Woodman Lacy。现为福州高级中学体操馆。主体建筑为单层砖木结构,红砖砌筑的哥特式教堂,占地面积604.5平方米,长32.5米,宽18.6米,北偏西30度。附属钟楼,三层,约高21.65米,内有美国霍华德公司设计、麦克辛恩铸钟厂铸造的大钟。现为福州市高级中学体操馆。2013年作为“烟台山近代建筑群”的一部分公布为福建省级文保单位。[阅读全文:]

下杭路曾氏祠堂
编辑:24次 | 浏览:44453次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02-26 18:24

摘要: 位于福州市台江区下杭路192号,曾家后裔为纪念曾在福州当过知州的宋代著名文学家曾巩而建的家祠,是福州较有代表性的家祠建筑之一。建于民国14年(1925年)。坐北向南,占地面积570平方米,门内依次为天井、正厅、居室。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五间,穿斗式木构架,周围用封火山墙。大木架横梁跨度大,石柱题刻楹联多处。门墙上有“南丰衍派”、“出孝”、“入娣”等横额石匾。保存较好。[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