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仓山区麦园路52号原文化局内,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原为福建协和神学院校址。福建协和神学院原为哥特式“工字”型连体楼房建筑群,中间三层、两侧二至四层、建筑面积3531平方米,占地面积6亩2分5厘。1983年该建筑群被仓山区人民政府拆建为办公大楼,现仅余二层办公楼一幢,门窗改为铝合金门窗,外墙贴红色瓷砖。现为某咖啡馆。[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亭下路64、66、68号,为一座三层砖木结构的近代西式建筑,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原主人郑善启,出身长乐古槐感恩村,在亭下山一带开办专制女装的裁缝铺,因在家中排行第五,故有“依五师傅”之称,俗称“姆衣五”。1957年后被征用作为干部宿舍。本建筑为仓前山较为典型的沿街商住混合建筑,底层原可作为商铺使用;二、三层居住,内部有楼梯连接。建筑立面装饰丰富,三层檐口线脚均有所不同,女儿墙和装饰性烟囱望柱的结合也颇具特色。[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台江区上杭路122号,为马来西亚爱国侨领杨鸿斌(1884~1974)的别墅,建于1920年。因别墅位于彩气山南麓,取“采五峰之灵气”,故名。别墅由大门、坊门、照壁、庭院、主体建筑和园林组成,主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西式风格,设开敞式挑廊连通北、东、西三面。2009年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保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钟楼,1991 总务处及工务处即办公所,今已不存,估计为单层洋房,类似早期洋行。总务处建有钟楼,置大自鸣钟号钟各一,可能上置大自鸣钟,下悬号钟。钟楼现存。 有资料说该钟楼为30年代建造,这可能从形象[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晋安区鼓山涌泉寺前,宋元丰五年(1082年)烧造,东塔名“庄严劫千佛宝塔”,西塔曰“贤劫千佛宝塔”。原属仓山梁厝龙瑞寺,1972年移至现址。2001年作为“鼓山摩崖石刻”的一部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单[阅读全文:]
摘要: [白马南路101号·1924年·区文物保护单位]1924年,诗人翁心组、蒋逢年、张鹤廉等组织“福州志社”。同年九月,社人捐资在大庙山建楼,作为志社办公和社人赋诗吟唱的场所。[阅读全文:]
摘要: 本建筑原为灵光男童盲校教学楼,解放后改为省政府招待所(西湖宾馆)写字楼。2006年被列入《福州市区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规划》,但在2014年仍被拆毁。[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积兴里1-6号,由福清籍印尼归侨薛氏家族1935-1936年兴建。建筑及院落总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主体建筑长25米,宽15米,高10.2米,为二层砖木结构、具有南洋式风格的近代公寓;建筑四坡顶围城垛式女儿墙,面阔五间。门窗为百叶窗,墙面上原雕刻有花草人物砖雕,文革时被破坏。楼内铺地板。现仍有5户人家居住(大多是薛氏家族后裔),总体保存较好。[阅读全文:]
摘要: 文儒坊99号民居,位于被通湖路截断的文儒坊西段金斗桥旁,为著名国术师及建筑匠人林世凯故居,俗称“仓前堂”。现仅存重建后的临河花厅。[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濂江村泰山前3号,系清末木材商人、四品候补道员林寿熙的家宅,又被当地人称为“林浦炽”、“濂浦炽”(林寿熙小名“炽炽”)。建筑为三列式、中西合璧豪宅,建于清末或民国初;坐东南朝西北。前有照壁,照壁前平埕约200平方米。左右披榭二层。卷棚门罩,清水墙面,进有插屏门,明三暗五结构。中式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前有游廊。天井两侧披榭为二层结构。右边游廊大门通往西式舞厅,内有壁炉。大厅后为民国双层西式建筑,有漏窗式栏杆,拱形大窗外墙。大厅北面右侧有旋转楼梯,十分罕见。所有砖雕都十分精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