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仓山区乐群路22号,清咸丰六年(1856年)由福州英国侨民集资筹建,聘请香港土木工程师T. L. Walker设计,于同治元年(1862年)落成。该教堂原名圣约翰堂(St. John’s Church),因以石砌筑,俗称“石厝教堂”。1990年代起被海军占用作为印刷厂。1992年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2012年5月完成修缮。2018年以“烟台山约翰堂”名义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盖山镇上岐村凤鸣山南麓,建于明天启七年(1627),原为凤鸣寺,民国9年(1920)由严复倡资重建,改为纪念南宋民族英雄陈文龙的“尚书祖庙”。建筑群占地3805平方米,由尚书祖庙大殿、毓麟宫、忠肃祠三座建筑组成。毓麟宫曾全部倒塌,忠肃祠曾为工厂,现均已恢复重修。祖庙封火山墙,门额有严复题字,内有陈宝琛、郑孝胥、李厚基、叶大庆、王仁堪等书写的石楹联,庙祀南宋爱国志士陈文龙。由戏台、藻井、祭厅、中天井、大殿组成,第二进、三进主建筑均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石柱木梁架,构架为抬梁穿斗式。东侧为敏麟宫,由、天井、酒楼、三宝殿、毓麟宫、观音殿组成。第二进、三进主建筑均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石柱木梁架,构架为抬梁穿斗式。西侧为忠肃祠, 由屏风门、回廊、天井、前厅、行乐宫组成。回廊上建有钟鼓楼式廊亭,前厅、行乐宫均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石柱木梁架,构架为抬梁穿斗式。主祠前方庙埕上建有两座碑亭,重檐歇山顶,四角十二柱。左边亭子立有八通清代重修碑原物,右边亭子立有重修碑复制新建品。阳歧尚书祖庙为福州地区首座祖庙,旧时曾以尚书出海、普渡等活动而闻名。1992年12月确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鼓楼区宫巷,建于清代,系清道光“一胎两榜同进士”的老二刘齐衔故居(系林则徐女婿)。建筑群共三座,每座三进。[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福州城南35公里处长乐市营前镇下洋村大象山麓,占地195平方米。明崇祯十年(1637)修建。墓坐东向西,背倚大象山,面向闽江,两侧小丘,前有溪水萦绕,周围果树成林。墓埕地面为三合土和石板铺筑,封土夯筑。墓埕宽8.4米,墓埕至墓室深13.7米。封土前有祭台,台上建碑亭,内立一墓碑,高1.96米,宽0.90米,碑文:“大方伯谢公佳城,崇祯丁丑岁,季秋吉旦立”。墓圈及墓台、墓摆均以花岗石构砌而成,现除墓圈石构件部分损坏外,其余均保存完好。[阅读全文:]
摘要: 方广岩位于福建省永秦县葛岭乡东北的山腰上,为闽江下游一天然名洞,古禅圣地。此洞穹隆巨顶一扁平巨石覆盖,于陡峭岩壁上,凌空建筑古色古香的天泉阁、大雄宝殿、脱凡楼、观音楼、生活厨房等五座楼阁,顶部还有一股清[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永泰县对面城关的溪山上,清道光十一年(1831)为纪念本县南宋乾道二年至八年蝉联三状元而建。现为联奎公园的一部分,是永泰的著名景点。2012年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晋安区新店镇坂中村西室山,又称宣陵,为开闽王王审知的陵墓,后唐长兴三年(932年)迁葬至此。1961年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附近现辟有闽王纪念馆。[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新民街54号,全名“福州圣多明我主教座堂”,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该堂因位处闽江畔的泛船浦菖蒲墩,故又俗称“泛船浦天主堂”。清同治三年(1864),福州府以泛船浦菖蒲墩4亩田抵偿改为关帝庙的天主教宫巷堂;同治七年(1868),意大利籍李宏治建立天主堂。1884年~1933年,天主教多明我会进入全盛时期,在天主堂北侧菖浦墩购地30亩,建洋楼4座,内设育幼、育婴两院、诊所、隔离病房以及纺织、刺绣、洗染等工场。1933年拆旧堂重新扩建成现今教堂,文革时被工厂占用。1985年收回,并经维修,正式复堂为泛船浦天主教堂.原有砖石、砖木结构楼房5座,建筑面积2323平方米。有教堂、办公楼、宿舍等,现存教堂大堂一座,神父楼一座。大堂为十字形哥特式建筑,高33米,建有钟楼、地下室。钟楼顶上有3米高的十字架。神父楼为双层砖木结构,面阔七间,进深三间,第一开间向外开两扇拱形窗户。门前有门廊,上为二层露台,走廊设建筑中间。外墙为青砖清水墙。建筑内一、二层地面为木板铺设,隔堵为板条灰刀墙。瓦屋面为四坡顶,2008年因道路建设需要,神父楼整体平移后旋转90度,与大堂平行。现天主堂北侧(临江滨大道)建有下沉式广场。[阅读全文:]
摘要: 一、建筑名称:啸余庐二、建筑创建: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林森被迫辞福建省长职,避往青芝山,将虎洞梅花别墅改建,取叶向高游青芝山诗“山馆夜深闻虎啸”及左宗棠万松岭词“半岭山风有啸声”之意,命名为[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七星巷2号,是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的公馆,建于1920年代,为带有殖民地外廊式风格的三层砖木结构建筑,由江屏藩等福州乡亲筹建。建筑占地380平方米,分为主楼、副楼,副楼每层仅有一个房间。主楼中间大厅、左右厢房,厢房后各有一口水井,并有曲形楼梯。原二楼大厅陈设林森收藏的古董,中间为仿制御座式的座椅,铺以清帝御座用座褥、背垫、坐垫、手垫各一套,均为黄缎面,金线绣九头龙,精致绚丽。座前排一古鼎。厅的两旁有四架玻璃柜,内陈列古董。1949年后,解放军某部一医疗队占用主楼,林森家属迁至副楼居住;1951年,医疗队将副楼也全部占用,林森家属迁至七星巷3号属林为桢的房内居住。医疗队迁出后,公馆归仓山区房管所所有,迁入20多户居民。200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