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祥园厝始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占地面积约2232.5平方米,总面阔59米,总进深41.5米,堂横式格局。由厝前石铺通道、矮围墙及照壁、风水门庭、书院、内风水门庭、内空坪、正堂、厢房、双护厝及书斋、后轩、后楼等组成。[阅读全文:]
摘要: 庆园厝始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占地面积约1902平方米,总面阔54.3米,总进深38.1米,堂横式格局。由厝前石铺通道、矮围墙及照壁、风水门庭、书院、内风水门庭、内空坪、正堂、厢房、双护厝及书斋、后轩、后楼等组成。[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闽清县东桥镇西南。窑址范围自义窑村至安仁村一带,绵延十几个山头,占地面积53300平方米。是福建省宋、元时期烧制青白瓷的大窑址。1958年发现,1983年、1987年复查,已发现数十处烧制瓷器的窑炉为依山而建的龙窑,长度达70米,宽2.5米,呈35度坡,用窑砖和废匣钵砌成。采集到的标本有匣钵、支柱、垫饼等窑具,以及不同形制的印花、或划花的青白釉瓷碗、洗碟、盅、盆和盖、罐、炉、壶等器皿。也有少量黑釉瓷器。此外,还有少量捏制的黑釉或青白釉的小狮、小狗、猪头等器物。[阅读全文:]
摘要: 泉山摩崖题刻,也称冶山摩崖石刻,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鼓东街道中山路冶山(泉山)。泉山,又名冶山、将军山,史载为闽越王无诸(越王勾践的后裔)的都城所在。山上岩壁之上保留了寿岩、山阴亭、望京山、唐裴刺史球场故址等宋代至民国年间三十余处摩崖题刻。泉山摩崖题刻是福州地处市区的一处摩崖石刻群,是体现福州城市衍化进程的重要史迹所在。[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乐群路福州高级中学校内,又名“力礼堂”、英华礼拜堂(Nind-Lacy Memorial Chapel),由美国美以美会传教士力为廉偕其夫人及部分鹤龄英华书院校友于1905年捐建,以纪念两人的母亲Mary Clarke Nind和Eliza Woodman Lacy。现为福州高级中学体操馆。主体建筑为单层砖木结构,红砖砌筑的哥特式教堂,占地面积604.5平方米,长32.5米,宽18.6米,北偏西30度。附属钟楼,三层,约高21.65米,内有美国霍华德公司设计、麦克辛恩铸钟厂铸造的大钟。现为福州市高级中学体操馆。2013年作为“烟台山近代建筑群”的一部分公布为福建省级文保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福州马尾亭江乡闽安镇,宋为监镇卫,元为巡检司,清改为闽安协署。坐南向北,占地面积1768平方米。主要建筑有门厅、回廊、大厅、后堂等。大厅面阔五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两山封火[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闽侯县上街镇榕桥村南,又称榕桥。建于宋元丰五年至八年(1082~1085),清代水毁一墩,民国十七年(1928)、1988年均有重修。十三墩十四孔平梁石桥,跨于可溪上,东西走向。全长约100米、 宽1.74米、净跨4~6米、离水面高约3.6米。[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闽清县坂东镇乾上村,又称新壶里。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道光三年(1823)落成。建造者为六都药材商人黄祖嘉、黄宏琳父子。90年代被发现时,曾被称为中国最大古民居。2005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1937年,新四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张云逸奉命来榕,与国民党福建省主席陈仪谈判。翌年2月,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在此正式成立,新四军参议王助出任办事处[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