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屏南县棠口、寿山两乡交界的白洋村附近,全长38米,宽4.5米,单孔跨度35米,仅比河北赵州桥的单孔跨度小2.5米,桥面至谷底高度27米,为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据史料记载,百祥桥始建于宋代,清嘉庆年间毁于水患。道光(1821年)初年,经由当地18个村的百姓自发集巨资重建。百余年来,百祥桥经过多次修缮,最近的一次是在2002年,保存十分完好。由于其位于崇山峻岭中,又单孔跨于地势险要的大峡谷之间,被誉为“江南第一险”木拱廊桥。2006年6月27日下午4时18分,屏南县消防大队接到村民的电话称,百祥桥正在冒烟。大队立即组织消防队员前往,但由于消防车无法抵达现场,消防队员步行一个多小时赶到后,百祥桥只剩两个桥墩,木质桥身全部被烧塌,掉进27米深的峡谷里,被水浸泡。2011年,百详和桥完成重建。[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晋安区鼓山的灵源洞蹴鳌桥东端岩壁,楷书,字径约70厘米。为鼓山早期重要摩崖石刻。宋庆历六年(1046年)由时任福州知州的蔡襄所题。2001年作为“鼓山摩崖石刻”的一部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西南、濒临闽江北岸的小山岗上,1954年1月,在修建闽江防洪堤取土中发现,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长庆镇中埔村中埔16号。又名八卦寨,始建于清嘉庆己巳年(1809 年),由林孟美起盖逢源宅后,其子程德围建成八卦寨。占地面积4831平方米,建筑面积7722平方米,总共有182个房间。寨堡依照八卦图排布和“卍”字形而建,以中轴线为中心呈对称布局,三进四落,由前埕、院井书院、大厅、后座、左右横厝组成。左右各有花厅和花园、正厅后还有二个花台[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鼓楼区南后街西侧北口,与杨桥路交汇处。原为林觉民父辈七户人家聚居处。林觉民殉难后,林家避祸迁离,房屋售于谢冰心祖父谢銮恩。1991年险因建设“三山大厦”拆毁,后原地修复。现为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南后街176、177号,原为清末翰林、全闽大学堂监督叶在琦故居。为规模宏大的福州传统官式大厝,一进建有西式楼房。2005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壳丘头遗址群主要位于平潭综合实验区苏平片区山显美村至剑湖村之间,最早发现于1958年,是福建沿海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6500年至5500年,代表着闽台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目前,壳丘头遗址群包括壳丘头遗址、东花丘遗址、龟山遗址,总占地面积超过16万平方米。[阅读全文:]
摘要: 根据考古调查勘探,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出土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期的夹砂陶、印纹硬陶等陶片以及石锛等石器,另有大量布局规整的柱洞遗迹,表明东花丘遗址是一处从壳丘头文化至黄土仑文化时期的史前聚落遗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