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仓山区亭下路75号,建于1973年,三层砖混结构建筑。建筑坐南朝北,内部带有院落,总体风格朴素,是建国至改革开放前“适用、经济、兼顾美观”指导思想的产物。一层檐口设长匾额,上书:福州市仓山水电设备安装公司;二层顶部带有露台,有镂空水泥栏杆装饰;三层檐口有枭混线脚、顶部带有女儿墙,均采用简化的装饰手法。2017年修复。仓山水电设备安装公司前身为仓山区水电安装队,成立于1976年,主要承接全区各建筑工程公司所需的建筑工程中的水电安装部分,1980年改称公司。[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福州市仓山区仓前街道亭下路79、81、83、85、87号(亭下路拐弯处),为三层砖木结构的近代西洋式建筑,建于1938年。原为印尼华侨蔡志远先生的旧居。建筑依山而建,呈半圆形,内有天井;立面装饰丰富,临街面门窗较有特色,二层为拱窗,拱窗亮子带有精美的木质雕花;每二扇拱窗再砌一复拱,富有变化。三层窗平拱不发券;三层转角处设有挑出的木质露台。[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亭下路道路南侧的37、39、41、43、45、47、49号,为一幢三层砖木结构的联排式公寓。其中37-43号共4开间(四“直”),立面装饰朴素,三层窗之间有简化壁柱、檐口有砖砌叠涩线脚装饰;45-49号共3开间,立面略有不同,壁柱与檐下交接采用倒圆角砌法,而非仓山地区常见的拱券结构。根据2005年福州市规划院普查资料,该宅为华侨马氏及陈氏家族所有,系当年共同出资建设。因属“资本家”范畴,两家人在1949年后迁往台湾,至烟台山拆迁前,为陈氏家族所有。从风格判断,建设年代应为民国晚期。[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忠烈路16号,建于民国时期。主体建筑为两座带有走马廊的三层广式间排,二层、三层均以木质连廊连接,保存较好。建筑的二层栏杆和门扇富有福州地方特色。[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忠烈路11号陈厝里,建于明代,清代有改建。主体建筑建于亭下山坡地,穿斗式结构。共三进,每进依地势逐级升高。建筑原主人陈氏家族,相传从事商业贸易。2017-2018年修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麦园路52号原文化局内,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原为福建协和神学院校址。福建协和神学院原为哥特式“工字”型连体楼房建筑群,中间三层、两侧二至四层、建筑面积3531平方米,占地面积6亩2分5厘。1983年该建筑群被仓山区人民政府拆建为办公大楼,现仅余二层办公楼一幢,门窗改为铝合金门窗,外墙贴红色瓷砖。现为某咖啡馆。[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亭下路64、66、68号,为一座三层砖木结构的近代西式建筑,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原主人郑善启,出身长乐古槐感恩村,在亭下山一带开办专制女装的裁缝铺,因在家中排行第五,故有“依五师傅”之称,俗称“姆衣五”。1957年后被征用作为干部宿舍。本建筑为仓前山较为典型的沿街商住混合建筑,底层原可作为商铺使用;二、三层居住,内部有楼梯连接。建筑立面装饰丰富,三层檐口线脚均有所不同,女儿墙和装饰性烟囱望柱的结合也颇具特色。[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积兴里1-6号,由福清籍印尼归侨薛氏家族1935-1936年兴建。建筑及院落总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主体建筑长25米,宽15米,高10.2米,为二层砖木结构、具有南洋式风格的近代公寓;建筑四坡顶围城垛式女儿墙,面阔五间。门窗为百叶窗,墙面上原雕刻有花草人物砖雕,文革时被破坏。楼内铺地板。现仍有5户人家居住(大多是薛氏家族后裔),总体保存较好。[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