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于麓山馆位于于山北麓,观巷之内。1924年由杨愚谷、杨在纲兄弟建。中式双层砖木结构,正中有阳台两侧有砖砌门券,并有小花厅。原宅主杨愚谷,《厦声日报》主笔,曾任卢兴邦的参谋长。第二任宅主陈文渊,曾任协和大学心理学教授、代理校长、卫理公会华西年议会会督。第三任主人任仲泉,福建省文史馆馆员。[阅读全文:]
摘要: 由故居、私塾、学堂组成。故居为圆瑛法师出生和少年生活的地方,私塾是法师幼年求学的地方,学堂则是法师为家乡募捐兴办。故居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现存为清代建筑,两层,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私塾为二进院落,占地360平方米,由门廊、前天井及两侧双层的子院(带侧天井)、主厝、后天井及两侧双层披屋、后厝组成,建筑均为二层,主厝面阔三间,双层,两侧做跌落式山墙。学堂是圆瑛于1940年代为家乡募捐兴办,为上下二层土木结构,夯土墙体,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内部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三角桁架结构,四坡屋面。圆瑛法师是民国时期及新中国佛教协会的主要领导人。2018年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建于民国四年(1915),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03平方米,由前院门墙、前院埕、门廊、前天井及两侧双层的子院(带侧天井)、主厝、后天井组成。主厝面阔五间,两侧设墙弄,墙弄外山墙为跌落式夯土墙。林耀华(1910-2000)是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民族教育家,他于1944年写成的社会学名著《金翼》一书,即是对其故居及故居所在黄村社会历史的生动记述。2018年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建于清道光年间(1820-1850),坐西朝东,单进合院式民居。主厅原面阔五间,进深五柱,现仅存明间及北侧次间和梢间三个开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硬山顶。朝街双扇大门,门内为纵向天井。主厅前右侧设一小披榭,天文学家张钰哲出生成长于此。[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闽侯县祥谦镇凤港村,坐北朝南,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林森高祖林国仕(字用厂)修建,瓦椽架于七星壑上。“据村里的乡贤说,林森出生时老屋已基本濒临倒塌,林森之后曾经多次回乡,但是他每次回乡,都以关抚民生为先,不但修道铺路,还兴办了4所中小学,编修了淘江林氏族谱,却无暇顾及修葺自家陈年老宅,以至老宅年久失修,于20世纪50年代故居毁坏。”上世纪90年代,乡亲自发筹资,在原址附近依照原貌建成故居。[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闽侯县鸿尾乡青马村马坪自然村,与闽清交界处。为一座民国乡间豪宅。坐西向东,东北、西南各有一座炮楼。根据《闽清县志》,建筑由著名能匠黄盛明设计建造,从现存建筑看,当时并未全部完工。[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晋安区鼓岭后浦楼,原为美以美会传教士伊芳廷(Edward H. Smith)度假别墅,建于1913年。伊芳廷在鼓岭原另有一座别墅,根据《裨益知家书》记载,本建筑系建造用来出租的。门牌号98(1919年前)、490(1919年后)。现余残墙一堵,西侧有半月形游泳池一座。[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展进路1号,建于1946-1947年,1948年竣工。原为福州著名实业家、“火柴大王”林弥钜(伊钜)住宅,因三座相似式样的青砖楼排列成品字形而得名。建筑建好后不久即卖给国民党邮政局,建国后成为公房,供华光火柴厂职工居住。2007年左右在旧城改造中拆除。[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