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
福州老建筑百科 - 回溯千载历史,重建福州记忆>> 百科分类 >> 仓山区

该分类下有1072个词条 创建该分类下的词条 "仓山区" 分类下的词条

马厂街历史建筑群
编辑:2次 | 浏览:16966次 词条创建者:EdDuck     创建时间:09-07 04:23

摘要: 根据《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2-2020)》,马厂街历史建筑群的保护范围为“北至福建师大附中南侧,南至福建师范大学宿舍北侧,西至对湖路,东至师大附中职工宿舍,面积4.58公顷”。保护重点要求为[阅读全文:]

陶园十二间排
编辑:13次 | 浏览:64869次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01-29 03:15

摘要: 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公园西路4-22号,东面为白鸽楼。为两层砖木结构、具有殖民地柱廊式风格的公寓式住宅,共有12开间,故俗名为“十二橺排”。现余十橺排。原为何肃朝(基督徒)产业,民国十二年(1923)王载、倪柝声等人租用其中部分讲道、聚会,此处遂成为中国第一个地方教会——福州教会的第一个会所。[阅读全文:]

永安里
编辑:1次 | 浏览:20284次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02-16 00:07

摘要: 位于仓山区马厂街14号(旧马厂街34号)。[阅读全文:]

琴泉山馆
编辑:13次 | 浏览:28573次 词条创建者:CHI B     创建时间:05-16 17:29

摘要: 琴泉山馆位于仓山区对湖路71号(原楼后街2号),为三层砖木结构、具有摄政时期风格的近代西洋式建筑。建筑原有临街门楼,在对湖路改造过程中被拆除。建筑原主人为李氏;福清籍华侨孙氏在1960年代购得一半产权。孙氏在建筑内开办有“孙彝乐牙科诊所”。李氏家族中的李斐英(1888—1954),字倬章,著名教授。先后就读于莆田哲理中学、美国罗切斯特大学、雪城大学,1912年回国,在兴化初级师范学校任教务长;1913年任福州青年会学校教务长兼英文教员。1916年至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即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任英文教员,1952年改任研究教授,1954年夏病逝于唐山,终年66岁。被誉为唐山交大“五老”之一。[阅读全文:]

林浦木牌坊
编辑:9次 | 浏览:15823次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03-01 00:07

摘要: 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濂江村,始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明、清多次重修,1985年再次修缮上漆。南偏东8度,木构,高约8米,面阔一间,进深三柱。单檐庑殿顶,檐下如意斗拱重叠,层层出挑。两根中柱,施以夹柱石。檐下高悬“进士”木匾。坊额书写林瀚家族三代五尚书诰封。[阅读全文:]

林浦炮台
编辑:13次 | 浏览:42332次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12-06 15:19

摘要: 位于仓山区城门镇绍岐村,又名邵岐炮台,建于清道光年间。中法马江海战(1884年)时重修。现一墩已倒塌。1986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琉球墓园
编辑:4次 | 浏览:32111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10-19 00:14

摘要: 位于仓山区凤岭路,园内原有琉球国(琉球群岛曾经存在的政权)使者、商人、留学生和海员等墓葬共七座;1987年从福建省邮电学校操场边迁入两座,2006年从附近迁入一座,现存共有十座。墓朝向多为向南,均为三合土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单室,封土前竖有方首墓碑,碑面镌刻死者姓名、身份、籍贯、卒葬年月、坟墓大小,碑额刻有楷体:“琉球国”。1985年建造墓园,墓园面宽32米,纵深60米,四周砖砌围墙。琉球人墓群为中国与琉球国友好往来的见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1980年12月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李守泰痔疮专科诊所
编辑:12次 | 浏览:32315次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10-16 18:43

摘要: 位于上藤路124号,为三层砖木结构、青砖砌筑的近代西式建筑。建筑风格朴素,除三层窗户发券外,几乎没有任何装饰。建筑原房主为福州著名痔疮科大夫李守泰医生,此后一直由李氏后人居住。2020年7月因上藤路拓宽而拆除。[阅读全文:]

洪塘翁正春故居
编辑:9次 | 浏览:41243次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02-26 23:48

摘要: 翁正春故居俗称“状元府”,位于仓山区建新镇洪塘社区状元街9号(一说6号),后靠洪塘中心小学。主体官厅位于上坡之上,为明代建筑,朝向东南。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面阔七间,进深七柱,前有庭院。[阅读全文:]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旧址
编辑:53次 | 浏览:193447次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09-25 23:28

摘要: 位于仓山区上三路8号,原为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外洋女布道会创办的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旧址。1908年美国女布道会创办“华英女子学堂”,1916年改称“华南女子大学”;1922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注册;收回教育权后,1928年改称“华南女子文理学院”。该学院系由三座建筑组成的建筑群,带有面积较大的花园,分别为马莲彭学院(Marian Payne Hall,中间主楼,俗称彭氏楼,现名胜利楼,建于1911-1914年)、谷莲堂宿舍(Granson Hall,西侧楼,俗称谷氏楼,现名和平楼,建于1911-1914年)、程吕底亚宿舍(Lydia A.Trimble Hall,东侧楼,俗称程氏楼,现名民主楼,建于1922-1925年),由美国建筑师毕齐(Wilfred W. Beach)设计。其中马莲彭学院在1941年失火烧塌,抗战胜利后由海内外校友及教会人士捐资修复,遂成今貌。1951年由政府接管,同年与福建协和大学、私立福建学院等合并为福州大学,1953年改称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改称福建师范大学。本建筑先后为师大化学系、校部、海外教育学院等使用。201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