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
福州老建筑百科 - 回溯千载历史,重建福州记忆 >> 罗园 >> 历史版本
编辑时间历史版本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修改原因
01-17 17:17 历史版本3 4720 2 0 修正错误
上一历史版本 | 最新历史版本 |   下一历史版本 | 返回词条

罗园

一、建筑名称:罗园

位于立新路18号,建筑东部有一条狭长的巷道与立新路连接。巷道带有拱门。

二、建筑创建:

本建筑始建及原主人不明。1954年,原居住在鹤龄路7号(现爱国路)“罗园”的罗丰禄家族后裔,因宅第被福建省驻军某部租用、改建,依政府安排迁居至本建筑。罗氏家族仍将本建筑命名为“罗园”,居住至今。

三、建筑衍变:

【始建-1954】

不详。

【1954-】

由罗丰禄家族后裔居住。

1987年,罗园二楼毁于大火,后由罗家海外儿女集资重建二楼,一楼仍为旧屋。目前的主人是罗丰禄最小的孙子罗孝逵先生。

四、建筑形态:

为带有拱窗的朴素的英式建筑,砖木结构,入口有西式门廊。带有约500平方米的院落。从一层的拱窗及入口门廊的形态判断,可能建于1910-1927年间。

五、相关资料:

罗氏家族在福州有多处房产。1903年罗丰禄去世后,其继弦夫人魏氏在鹤龄路7号(现爱国路)购买西式洋房一座,罗丰禄七房后裔全部居住于此。该楼房建筑面积约有数百平方米,另有花园院落二、三亩地。楼中设有“罗丰禄书楼”,收存罗丰禄大量书籍和外交日记。1958年私房改造,此房全部拆除改建,历经五十五年的仓山罗宅宣告结束,丰禄书简日记毁于一旦。

此后,罗氏家族迁居立新路18号西式小楼房,即现址“罗园”。

2007年,在网络上闻名一时的《一站一坐一生》照片集(参见百度百科“叶景吕”词条),其主人公叶景吕就是罗丰禄的随员。本地媒体也曾以《珍贵像册寻得知情人 罗家后人还记得“叶先生”》 报道过两家失散多年后的交往。

罗丰禄

罗丰禄,字稷臣,1850年10月21日(清道光三十年九月十七日)生于福建闽县,为新梅公支系第六世孙。

罗丰禄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赴英国留学,之后先后兼任清朝驻英公使馆翻译、驻德国公使馆翻译。

1880年2月,学习期满回国,入幕于北洋大臣李鸿章,兼任李鸿章的英文秘书、外交顾问兼翻译。

1883年5月,罗丰禄调升水师营务处道员,后协同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及林泰曾等起草《北洋海军章程》。

1896年清朝廷谕命以二品顶戴记名海关道,赏四品京卿,出任驻英兼意、比三国公使。同年,他随李鸿章出使英国,以““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献维多利亚女王,受封“罗稷臣丰禄爵士”。

1903年,罗丰禄患癌症去世。其恪尽职守,为晚清一代外交重臣。

外交世家

罗丰禄家族原居鼓楼南营,由汀州府迁入福州。自罗丰禄一系以降,培养出一批外交人才,为福州的“外交官宦世家”。其后代多人从事外交界工作,有出任驻英大使馆一等秘书、保定北洋军官学校英语教师罗忠彤;驻新加坡领事罗忠尧;驻古巴副领事罗忠国;清分省补用知府、出使英、意、比参赞罗忠寅;驻伦敦副领事、福州交涉署交涉员罗忠諴;清翰林院编修、驻丹麦公使罗忠诒;驻苏领事馆领事罗忠文;曾任丹麦驻香港领事罗孝舒;联合国救济总署专员罗孝全;外交部非洲司副司长、驻联合国参赞罗旭(女)。

现居于罗园的罗孝逵先生耗费心血整理了罗家族谱及故事,简述可见参考文献中的《外交世家──福州罗氏新梅公系》一文。

2013年1月17日的《福州晚报》以《罗园主人百年悲喜见证中国外交崛起》为题,报道了罗氏家族的变迁。详见参考文献。

罗园门楼(拍摄:nenva,2012年5月)罗园门楼(拍摄:nenva,2012年5月)
罗园主体建筑(拍摄:nenva,2012年5月)罗园主体建筑(拍摄:nenva,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