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
福州老建筑百科 - 回溯千载历史,重建福州记忆 >> 河口万寿桥 >> 历史版本
编辑时间历史版本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修改原因
09-30 17:02 历史版本6 3410 5 0 新增图片
上一历史版本 | 最新历史版本 |   下一历史版本 | 返回词条

河口万寿桥

  位于福州市台江区新港街道万寿路11号的河道上,横跨东西两岸。一称尚公桥。清康熙七年(西元1668年)鼓山涌泉寺方丈道霈所建。明清琉球国进贡船均在此停泊上岸,为进贡厂遗址的标志,是中琉关系重要史迹之一。东通前屿、后屿和鼓山等13乡,西连台江一带。1983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桥呈东西走向,石构平梁桥,全长34.90米,宽3.00米。二墩三孔,墩船形,桥东西各有石阶10级,桥面有望柱、栏版,桥两端各有石狮子两只,并有鼓山方丈道霈撰书《河口万寿桥记》碑一方,碑清康熙九年(1670)立,黑页岩质,圆首,高1.94米,宽0.98米,厚0.075米,楷书竖刻,计27行,字径0.045米。记述建桥始末和捐资人姓名,中刻“靖南王耿”(即清初三藩之一的耿精忠)字样,现此碑已移往于山天君殿西侧碑廊。    桥西约20米有万寿庵,穿斗式(火燄山按:应该是抬梁式)木结构,双坡顶,占地面积280平方米。庵内还留有康熙七年(西元1668年)造的一口大石槽,外刻“万寿庵”三个大字。

古时,原为渡口,名为河口渡,往返靠小船,收取渡船费,归附近万寿乡俞家所有。由于河口渡狭、船小,竞渡者众,时有覆船事件发生。清康熙七年(1668年),鼓山涌泉寺方丈道霈,为便利行旅,决定在渡口处建造石桥,并将建桥工程交寺僧成源主持。僧成源募缘建桥,从当年5月动工,至翌年(1669年)12月告成,历一年余,工程费白银2000两。当时靖南王耿继茂对建桥亦加赞助。此桥皆用石料构成,全长230尺,宽8尺多,建桥墩4个,分水道3孔,各高2.2丈,桥面平铺12条石板,两端为石阶,桥中段高出1尺许,以便桥下船只通航。
桥的东边建阿育王塔,祀河神(护桥神)。桥的西边建万寿庵,祀观音大士。庵内原立有清康熙九年(1670年)鼓山涌泉寺方丈道霈写的《河口万寿桥记》碑文,嵌在桥边万寿庵左侧墙上,记述建桥始末和捐资建桥人姓名,中刻有“靖南王耿”4个较大的字样,现移到于山石碑廊。又留有康熙七年(1668年)造的1口大石槽,外刻“万寿庵”3个大字。

2018年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万寿桥(某只羽摄,2012年10月)小万寿桥(某只羽摄,2012年10月)

小万寿桥(某只羽摄,2012年10月)小万寿桥(某只羽摄,2012年10月)
小万寿桥(某只羽摄,2012年10月)小万寿桥(某只羽摄,2012年10月)
小万寿桥(某只羽摄,2012年10月)小万寿桥(某只羽摄,2012年10月)













小万寿桥(某只羽摄,2012年10月)小万寿桥(某只羽摄,201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