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仓山区亭下路35号,建于清代,为福州传统建筑,带有高大的风火墙。建筑主人洪氏,与观井路洪宅的主人同属一个家族。建筑为四合院式民居,占地面积180平方米。由屏风门、天井、披榭、正座组成。天井左侧披榭已改建,正座封火山墙二坡顶,穿斗架。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明间前部为轩顶,后部以屏门隔为前后厅。天井与大厅地面均为三合土铺成,建筑的门窗堵板上有人物、花草等精美的浮雕,整体建筑显得较为小巧、精致。[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晋安区鼓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十八罗汉塔”甬道尽头,为涌泉寺的第一道山门。主体为单层木结构歇山顶四方亭,外有石墙围护。建筑檐下悬有“无尽石门”匾,石柱上有一幅语意双关的名联,曰:“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晋安区鼓山涌泉寺内,始建于明崇祯年间,由郡人徐熥、徐(火勃)、谢肇浙同僧元贤募建。为涌泉寺的接待场所。[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仓前路与解放大桥交叉路口,又名浙江会馆、上北馆,清乾隆四十年(1775)始建,原为浙人在闽经商及官员、名人聚集之处。[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晋安区鼓山下院(廨院)登山道入口处,始建于宋嘉熙年间(1237-1240年),因此处可通往鼓山绝顶峰,因此被命名为“通霄亭”。后因理学家朱熹为鼓山题“闽山第一”、该亭悬有此匾而改名。根据目前可得的早期历史照片,该亭原为三开间的木构歇山顶四方亭,屋顶曲线优美,正脊与山面交界处理巧妙;亭前设有矮墙、两侧有山墙围护,墙身比例和谐,墀头线脚精美。2020年依旧制重建,但左右两开间的檐柱被包入山墙,形式笨重,与旧照不符。[阅读全文:]
摘要: 福州贡院作为福建举行乡试的场所,在丽文坊之东,即今鼓楼区中山北路中山堂一带。今福州贡院多已毁,仅存至公堂。[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永泰县嵩口镇道南村63号,占地2800㎡,建筑面积约3000㎡,为土木结构的两进六扇厝;两边为横厝,后座为两角三层土楼堡结构。建于民国四年(1915年),由在嵩口经营“隆慎号”商店的张寿铢和同族兄弟张寿荫共同主持兴建,历经6年多时间竣工。近百年来,张寿铢后人居住在大厅左半边,右半边则归张寿荫后人所有,一直到1960-1970年代,都分别以一个大家庭的方式居住其中。2017年公布为永泰县不可移动文物。[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永泰县嵩口古镇,南面大樟溪。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三层木结构阁楼式建筑,建筑面积370㎡。一层为过街通道;二层供奉林公大使(林惠)。林惠为永泰汤埕人,南宋末年与兄弟林显、林应共同参军抗元,战死后首级漂至梧桐,身体却出现在嵩口楼下潭。本地百姓为纪念他故建此楼,名“得身楼”,因与“德星楼”谐音,久而久之改为今名。每年正月,嵩口民众都要举行林公大使出巡的“迎神”活动。[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永泰县嵩口镇中山村77-2号(直街尾和米粉街尾之间),南面大樟溪。原名“兴安会馆”,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由旅嵩的莆仙商人筹建,是莆仙商人议事或临时歇脚之地。宫中奉祀妈祖,保佑溪上船只和木排航行安全。建筑面积725㎡,分外大门、大厅正栋、大厅正廊、戏台。其规模并非一蹴而就;清光绪四年(1878年),嵩口街商人和地方人士重修天后宫、扩大规模,并在厅廊两侧立石龙柱;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再次扩建下厅和外围墙,并于下厅增建大戏台和戏房。“文革”时被挪做食品厂、派出所,庙毁物坏,龙柱亦毁。1980年代,由台胞叶智尧先生和张维祉夫妇共同出资35万元,重塑妈祖神龛和相应的配套设施,并从泉州惠安请师傅重雕龙柱。现为永泰县不可移动文物登记点。[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