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福州市郊盖山乡阳岐上岐村几道巷,旧名大夫第,因祀阳歧严氏始祖(唐代朝请大夫严怀英)故名。现为明末清初建筑,坐西向东偏南,共二进,由前后厅堂、左右厢房、前后天井、左右披谢、门廊等组成,占地面积745平方米。两进均为面阔三间,一进进深六柱,二进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屋顶,两边设封火墙。保存较完整。[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建新镇淮安社区江边,宋咸平二年(999)至明武十二年(1379)为怀安县衙署;明万历八年(1580年)撤怀安县,县治废;清代改为怀安递运所,改建为悬山顶,穿斗架二进民居。建筑占地1092平方米,坐北朝南。前后庭院均用工整的条石铺地。衙署两边的围墙已毁,墙基尚存,高0.9米,厚0.75米,周长150米。该衙署是目前仓山区现存唯一的衙署遗址。[阅读全文:]
摘要: 镇海楼位于屏山之巅,明洪武四年(1371年)附马都尉王恭主持修建福州府城时在山顶建造“样楼”,作为各城门楼的榜样,城成后更名为镇海楼。此后屡毁屡建。2008年原址重建。[阅读全文:]
摘要: 据《(乾隆)福清县志》记载:在方民里海口镇城内瑞峰之顶,宋咸淳丙寅年建(1266年),明万历甲申年重修。[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福清市融城东南龙首桥头,由叶向高之子、符丞叶成学与知县凌汉聊募捐鸠工,名匠李邦达负责设计施工,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兴建,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竣工。传说卜基之日,五色云自太保山来覆其上,烂漫辉映,故塔成后名为瑞云塔。塔高34.6米,花岗石材质,仿木结构阁式,七层八角。塔座周长二十四米,塔基由八块青石围成,状似八条案几脚,承托着角形的莲花座。座上依次以长短不一的八块一组青石叠加而上。飞檐八角浮雕弥勒,飞檐下是步廊,八面围上石栏杆,石匾上镌“凌霄玉柱”四字。第二层至七层两面开门,每个门各有两尊守门神,全身披挂,威武雄壮,全塔共有二十六尊。每层塔吣还设有佛龛,雕有佛座像,后佛像被人盗走。各层都浮雕着武士、比丘、罗汉、花卉、飞禽走兽和佛教故事等图案,丰富多彩。全塔大小浮雕菩萨、力士、佛像等共四百多尊,最大的高一点五米,小的只有零点二米,千姿百态,形神兼备。塔檐八角均镇一尊石雕镇塔将军,全塔计五十六尊。瑞云塔乃石工李邦达之杰作,极臻完善,有江南第一塔之称。1961年5月,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该亭由吴少司空(吴克礼)未仕时建造,现已湮灭。周矶的《水木清华亭记》描绘了亭子的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强调水木清华的和谐之美,以及吴克礼的才情与品德使此景得以彰显。多位文人如徐煌、金闻、沈架、沈庆、周鼎、金辅相等,通过诗作进一步赞美了水木清华亭的景致与吴克礼的政绩,展现了其清幽深远的意境及对主人公高尚品德的敬仰。诗作中,螺江之滨的自然风光与亭子的建筑美学融为一体,同时寄寓了诗人对仕途、隐逸、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晋安区鼓山凤池山西坡,又名良心寺。明万历间,僧悟宗利用距地面2米高的岩壁一突出巨石,在其三边砌石,构成一间占地约173平方米的石屋,石屋内外及附近有明清40多段摩崖石刻。积翠庵至白云洞一带的摩崖石刻属鼓山摩崖石刻(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之列。1998 年 2 月公布为晋安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白云洞周围200米,积翠庵至白云洞之间的石磴路。[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