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
福州老建筑百科 - 回溯千载历史,重建福州记忆>> 百科分类 >> 不可移动文物 >> 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该分类下有827个词条 创建该分类下的词条 "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分类下的词条

苍霞金鱼里19号民居
编辑:4次 | 浏览:16452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9-06 13:46

摘要: 位于金鱼里北侧,坐北朝南,为双层砖木民国楼。外墙为清水青砖墙面,内部别为门厅、前天井、主座、后天井。[阅读全文:]

苍霞金鱼里17号民居
编辑:4次 | 浏览:16853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9-06 13:54

摘要: 位于金鱼里北侧,坐北朝南,为双层砖木民国楼。外墙为清水青砖墙面,内部别为门厅、前天井、主座、后天井。[阅读全文:]

新紫銮
编辑:6次 | 浏览:43793次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01-23 20:46

摘要: 位于中平路中平旅社旁,三层砖木结构近代西洋式建筑,原门牌号田垱街114号,名“新紫銮”,是福州近代相当有名的妓院。 据居民回忆,该建筑建于清代,原是大户人家的房产,传说这大户人家占据着田垱街半条街的荣华[阅读全文:]

螺洲石桥
编辑:5次 | 浏览:9734次 词条创建者:暂不留名     创建时间:07-16 11:59

摘要: 位于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后港街73号边,石构单孔平梁桥,东西走向,离水面约1.7米。全长5米,宽1.5米,两端引桥各长4米。北侧石梁侧面阴刻“同治十一年冬月林吴陈捐款重修”楷书14字。是清代重修的宋代石桥,有一定文物价值。[阅读全文:]

鼓山登龙桥
编辑:1次 | 浏览:3305次 词条创建者:晋安梅客     创建时间:05-23 13:16

摘要:        登龙桥位于福州市晋安区鼓山镇鼓四村的小河上,横跨龙浦河,南北走向,为石构拱梁结合桥。桥有两孔,桥台与桥墩由条石叠砌,拱桥部分主拱由条石叠筑,纵联砌置,圆弧形,拱跨6米。主拱南墩与驳岸之间又架一排石梁成一孔,桥面铺石板,整座登龙桥由纯石块搭建而成。原桥并无护栏,之后因村民集资修桥,才加上了两侧的水泥护栏,保障出行的安全。全桥长11.2米,宽2.7米,拱圈上镌有“登龙桥古迹”五个红底石刻字。桥北的登龙庙墙上嵌有一方2米多高的古石碑,上镌“登龙桥”三字。      清乾隆年间《福州府志》记载:“登龙桥在归善里。宋嘉祐年间建,后毁。明成化间重修,累石为之。”由此可知,登龙桥始建于宋嘉祐间( 1056-1063),是为木桥,明成化年间( 1465-1487)重建,改为石桥。民国时期,登龙桥又再次改建为石拱平梁结合桥。登龙桥桥面 晋安梅客摄于2022年1月登龙桥 晋安梅客摄于2022年5月[阅读全文:]

福建协和神学院旧址
编辑:11次 | 浏览:22682次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07-03 00:50

摘要: 位于仓山区麦园路52号原文化局内,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原为福建协和神学院校址。福建协和神学院原为哥特式“工字”型连体楼房建筑群,中间三层、两侧二至四层、建筑面积3531平方米,占地面积6亩2分5厘。1983年该建筑群被仓山区人民政府拆建为办公大楼,现仅余二层办公楼一幢,门窗改为铝合金门窗,外墙贴红色瓷砖。现为某咖啡馆。[阅读全文:]

亭下路64-68号
编辑:18次 | 浏览:41715次 词条创建者:CHI B     创建时间:05-18 00:45

摘要: 位于仓山区亭下路64、66、68号,为一座三层砖木结构的近代西式建筑,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原主人郑善启,出身长乐古槐感恩村,在亭下山一带开办专制女装的裁缝铺,因在家中排行第五,故有“依五师傅”之称,俗称“姆衣五”。1957年后被征用作为干部宿舍。本建筑为仓前山较为典型的沿街商住混合建筑,底层原可作为商铺使用;二、三层居住,内部有楼梯连接。建筑立面装饰丰富,三层檐口线脚均有所不同,女儿墙和装饰性烟囱望柱的结合也颇具特色。[阅读全文:]

漈上桥
编辑:1次 | 浏览:3365次 词条创建者:晋安梅客     创建时间:05-01 20:00

摘要: 漈上桥在云龙乡的南面,有一条公路由山脚向山上蜿蜒约三公里,海拔逐渐升高,深上村落便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在村口,坐落着两座青山,一名“凤凰山”,一名“钟湖山”,在两山间夹峙着一雌雄溪。这条溪水清澈如镜,潺潺不断。在溪的岸边,古老的椟松、枫树、棒树遮天蔽日,郁郁葱葱。溪上跨建一座石构梁桥,该桥为两台两墩、三孔等跨、酾水三道,呈南北走向,全长35米,宽3.4米,桥墩以青条石纵横交叉砌筑,其状似舟,尖端逆流,此乃所谓“锐前杀后”之说,主要是减轻水流对桥墩的冲击力。墩高4.5米,墩间净跨4.2米,墩顶叠涩四层出跳,以承托石梁。桥面以18块长6.5米、宽0.5米、厚0.33米的青石板三节相连6块并列平铺而成。这座古桥虽已经历了近千年的岁月,至今仍然在发挥着它的作用。据乡耆讲述,当年这里水流湍急,溪上仅有简易搭桥,乡贤陈祥道、陈旸兄弟为方便人们的安全行走而倡修了石桥。该桥为我县迄今发现最长最大的宋代石构梁桥,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漈上桥 晋安梅客摄于2022年5月1日[阅读全文:]

文光宝塔
编辑:4次 | 浏览:6532次 词条创建者:晋安梅客     创建时间:10-14 12:23

摘要:       文光宝塔原在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东南的鳌顶峰巅,这里还有魁星岩、飞来石、龙观井、自成桥等名胜古迹。文光塔因年久失修,部分构件残损毁佚,1982年,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将其移置于山戚公祠边。2015年5月13日,热心村民向市文化部门申请将塔迁回原址,2018年9月28日,宝塔运抵原位,于2019年4月21日修复成功。       塔始建于北宋年间(960-1127)。平面呈八角形,计七层,楼阁式实心石构,通高约8米。塔座八角形,周长6.67米,枋面分别饰以云纹等图案。第一层南面塔身门额上阴刻有直下右读“文光宝塔”楷书塔名。塔身逐层略有收分,塔檐平直伸出,出檐较长,檐面雕凿勾头、滴水。每层各面塔身辟有佛龛,内浮雕有佛像,造型端庄古朴。八角攒尖顶,上置相轮塔刹,塔外观淳朴稳重,雕刻精致,但风化严重。塔刹与基座为迁移时所造。       民间传说,北宋年间,城门这个地方住着郑、林两大姓,他们以耕织为生,经常受到官府衙役的欺凌。乡人希冀郑、林学子能为家族争气,高中进士、举人,以图当个大官,以解任人摆布遭受欺压的“窝囊气”。于是,请堪舆家选址,在城门山巅建造一座石塔,象征一支笔,厚壤镇邪,[阅读全文:]

龙楼别墅
编辑:18次 | 浏览:62279次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09-23 15:15

摘要: 位于仓山区积兴里1-6号,由福清籍印尼归侨薛氏家族1935-1936年兴建。建筑及院落总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主体建筑长25米,宽15米,高10.2米,为二层砖木结构、具有南洋式风格的近代公寓;建筑四坡顶围城垛式女儿墙,面阔五间。门窗为百叶窗,墙面上原雕刻有花草人物砖雕,文革时被破坏。楼内铺地板。现仍有5户人家居住(大多是薛氏家族后裔),总体保存较好。[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