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倪文彬故居位于谭尾街尾,侧门为隆平路57号。清代建。风火墙三进院落,头进与二进系清中叶建,头进遭火灾已毁;第三进为宣统二年(1910)建。[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新民街54号,全名“福州圣多明我主教座堂”,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该堂因位处闽江畔的泛船浦菖蒲墩,故又俗称“泛船浦天主堂”。清同治三年(1864),福州府以泛船浦菖蒲墩4亩田抵偿改为关帝庙的天主教宫巷堂;同治七年(1868),意大利籍李宏治建立天主堂。1884年~1933年,天主教多明我会进入全盛时期,在天主堂北侧菖浦墩购地30亩,建洋楼4座,内设育幼、育婴两院、诊所、隔离病房以及纺织、刺绣、洗染等工场。1933年拆旧堂重新扩建成现今教堂,文革时被工厂占用。1985年收回,并经维修,正式复堂为泛船浦天主教堂.原有砖石、砖木结构楼房5座,建筑面积2323平方米。有教堂、办公楼、宿舍等,现存教堂大堂一座,神父楼一座。大堂为十字形哥特式建筑,高33米,建有钟楼、地下室。钟楼顶上有3米高的十字架。神父楼为双层砖木结构,面阔七间,进深三间,第一开间向外开两扇拱形窗户。门前有门廊,上为二层露台,走廊设建筑中间。外墙为青砖清水墙。建筑内一、二层地面为木板铺设,隔堵为板条灰刀墙。瓦屋面为四坡顶,2008年因道路建设需要,神父楼整体平移后旋转90度,与大堂平行。现天主堂北侧(临江滨大道)建有下沉式广场。[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池后弄56号。明洪武年间(1368-1396)天宁山北麓始设盐仓;明弘治间(1488-1505)重修,并建管理盐业的官署;明正德间(1506-1621),转运使钱承德建大厅、夹室、门廊、神祠、碑亭、警夜楼及公廨诸所。嘉靖年间日本人横行福建沿海,嘉靖三十六年(1563)八月,日本人首犯福州,仓山惨遭洗劫,大片盐仓被烧毁。嘉靖后期允许盐商自创盐仓。明万历年间(1573-1619),闽县、侯官两县盐商所创私仓多达143间,分布于江南桥至天安寺一带,自此烟台山北麓道路被称为“仓前”,烟台山被称为“仓前山”。清代盐仓被废,改为民居。 现存盐仓遗址,坐南向北,占地约100平方米。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面阔4间,进深2柱,原木柱被截短使用。原木地板改为水泥地板,木柱只剩4根,风化糟朽严重。该遗址为仓山地名由来提供物证,是研究仓山地区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阅读全文:]
摘要: 旧名车弩桥,位于福州市鼓楼区衣锦坊西口,原五代罗城大壕上。先为木桥。在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改为石桥。因桥可通三山驿,故名馆驿桥,俗名驿前桥。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春,七十叟里人雨村[阅读全文:]
摘要: 登瀛桥,闽侯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南通镇陈厝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南北走向,二墩三孔石梁桥,全长约52米,宽约3.2米。[阅读全文:]
摘要: 苏州桥位于闽侯县南通镇苏坂村北面,民国18年(1929年),萨镇冰募资所建。南北走向,钢筋水泥混合孤形桥。[阅读全文:]
摘要: 原建筑台屿中截陈宅位于台屿中截村21号,2015年公布为仓山区第三次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2017年初被拆除。 2022-2023年,在陈东忠烈祠北侧全新仿建一座建筑,并保留文物身份。[阅读全文:]
摘要: 三通桥位于福州市台江区中亭街以西的小河上,建于清嘉庆十一年(西元1806年),石构,拱桥,二墩三孔,不等跨,墩船形,长36.70米,宽3.10米,跨长30米,桥梁石板有“嘉庆丙寅年仲秋吉旦造”题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