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
福州老建筑百科 - 回溯千载历史,重建福州记忆 >>CHI B 编辑的词条
西湖桂斋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火燄山     创建时间:
标签: 西湖 清中叶 林则徐 李纲 祠堂 26.093136 119.282266 已经消失的建筑

摘要: 位于鼓楼区福州西湖公园的西南角,占地2000平方米,背靠“大梦松声”、紧邻“荷亭唱晚”。桂斋原为李纲祠附属建筑,清道光八年(1828年),林则徐丁父忧在家,主持疏浚西湖,就荷亭西皇华亭旧址兴建李忠定公(李纲)祠,祠旁建花厅三间,取李纲晚年住所“桂斋”为名,并植桂花两株。祠毁于抗战,林则徐手书碑毁于“文革”。1984年重建,改称“林文忠公读书处”。1961年公布为福州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英华中学科学楼(校友楼)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
标签: 26.045093 119.302478 英华中学

摘要: 曾位于仓山区爱国路(原鹤龄路)(1962年门牌爱国路8号),为鹤龄英华中学高中部的主体建筑之一。已毁,现为部队住宅楼。[阅读全文]

英华中学克廉楼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
标签: 26.044999 119.302029 英华中学

摘要: 曾位于仓山区爱国路(原鹤龄路)(1962年门牌爱国路8号),为鹤龄英华中学高中部的主体建筑之一。已毁,现为部队住宅楼。[阅读全文]

英华中学保志楼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
标签: 26.044860 119.301675 英华中学

摘要: 曾位于仓山区爱国路(原鹤龄路)(1962年门牌爱国路8号),为鹤龄英华中学高中部的主体建筑之一。已毁,现为部队住宅楼。[阅读全文]

梦园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
标签: 马厂街历史建筑群 26.043341 119.305661 康山里 登记

摘要: 位于仓山区康山里13号,为福州近代著名华侨领袖叶见元(叶慰亨)先生故居,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由两座建筑组成,正座为两层带地下室英式建筑,高8.8米;西侧为加建的三层斜角碉楼,高11.8米。总占地面积221.85平方米。院落正门有“梦园”匾额;后门有“梦园别径”匾额。民国十七年(1928)七月一日,省侨务委员会、旅省名誉咨议会第一次会议在此举行;后多次省务、侨务会议相继在此举行。[阅读全文]

中洲岛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
标签:

摘要: 中洲岛是位于仓山和台江之间、横亘闽江中的淤积沙洲,成于宋代,曾是福州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商贸和航运中心,曾有一大批历史建筑(均已拆除)。1993年改为公园,2003年开发为步行购物岛,现烂尾。[阅读全文]

东山别墅建筑群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火燄山     创建时间:
标签:

摘要: 东山别墅建筑群是由5座英式近代建筑组成的建筑群,位于仓山区公园路、复园路,建于1927年前后,是一处保存比较完整的近代房地产开发项目。[阅读全文]

台湾银行福州支店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EdDuck     创建时间:
标签: 26.052262 119.316273 已经消失的建筑 银行

摘要: 曾位于仓山区泛船浦海关埕,为日本所设台湾银行在福州的支店(支行)。台湾银行进入福州的早期,租用泛船浦海关埕第1号建筑(后为闽海关新办公楼),后迁至本建筑内,迁移时间不晚于1917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同年8月18日,台湾银行福州支店关闭,业务迁移至总部。该建筑其后的使用情况不详。[阅读全文]

万国储蓄会福州分会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
标签: 26.046747 119.310848 烟台山历史风貌区 麦园路

摘要: 万国储蓄会福州分会会址位于麦园路20号,为2层砖木结构建筑。1911年9月,法国商人在上海创办万国储蓄会,开创国内有奖储蓄之历史。其总会设于上海,在福州仓前山设有分会。1935年停办。[阅读全文]

何树远故居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
标签: 26.043225 119.315859 公园路历史建筑群 公园东路

摘要: 何树远故居位于公园东路,是一幢具有近代西洋风格的二层砖木结构洋房。结合居民回忆及建筑风格判断,建筑年代应在1920-1930年左右。据附近老人回忆,建筑的原主人何树远,曾为律师,后任福州平水轮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福建轮船公司经理。[阅读全文]

笠庐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
标签: 26.048191 119.315143 陈厝弄 陈厝巷

摘要: 笠庐位于陈厝弄14号(原陈厝巷2号),为三层砖木结构、风格朴素的近代西洋式民居。现为福清籍印尼归侨林庆友产业,1958年购得。[阅读全文]

毓英女子初级中学校长公寓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
标签: 26.044009 119.311772 公园路历史建筑群 公园西路

摘要: 毓英女子初级中学校长公寓位于公园西路26号,为两层(带有地下室)砖木结构的近代西洋式建筑,建设时间约在1927年前后。建筑由美国建筑师设计,风格朴素,缺乏仓山近代西式建筑常见的檐下线脚、拱窗等元素;建筑[阅读全文]

陈植私宅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
标签: 麦园路 26.045599 119.308281 烟台山历史风貌区 登记

摘要: 位于仓山区麦园路94号,为一座三层砖木结构、风格朴素的红砖近代建筑,是“青商学校”(福州商业专科学校的前身)校务主任、代校长陈植的私宅,同时也是福州近现代著名建筑师林缉西先生的故居。据房主、陈植先生的后人介绍,建筑所用地皮购置于1926年,建筑于1929年建成。建筑占地530平方米,西式三层楼房、歇山顶,高12米、长17米、宽12米,建筑周围有砖墙围合的庭院,大门开于南墙左侧。[阅读全文]

对湖路23号(荫园)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CHI B     创建时间:
标签: 26.044364 119.306171对湖路 马厂街历史建筑群 2019年底被除名的仓前山历史建筑

摘要: 位于仓山区对湖路23号,为一座二层砖木结构、风格朴素的近代西洋式建筑,带有火焰券风格装饰,在2014年公布的《公园路及马厂街历史建筑群》中被称为“对湖路青砖楼”。该建筑实为福建师范大学教工宿舍“荫园”的北侧部分,与南部的红砖洋房(已拆除)原有走廊相连接,其建设时间应晚于红砖房部分,可能晚于1935年。[阅读全文]

宝树园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CHI B     创建时间:
标签: 26.044184 119.305980 烟台山历史风貌区

摘要: 位于仓山区对湖路25号(宝树园围墙内),为二层砖木结构、带有殖民地券廊式风格的西式建筑,现为师大附中教师宿舍;曾为师大附中英语特级教师黄超筠的私宅。[阅读全文]

积兴里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
标签:

摘要:  积兴里是福州仓山公园路东部的一条街巷,取“积德兴旺”之意而名。文革时曾改名为“勤建六弄”、“勤建四弄”。[阅读全文]

蔡志远宅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
标签: 26.046322 119.305109 烟台山历史风貌区 亭下路 登记

摘要: 位于福州市仓山区仓前街道亭下路79、81、83、85、87号(亭下路拐弯处),为三层砖木结构的近代西洋式建筑,建于1938年。原为印尼华侨蔡志远先生的旧居。建筑依山而建,呈半圆形,内有天井;立面装饰丰富,临街面门窗较有特色,二层为拱窗,拱窗亮子带有精美的木质雕花;每二扇拱窗再砌一复拱,富有变化。三层窗平拱不发券;三层转角处设有挑出的木质露台。[阅读全文]

盛兴洋衣行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CHI B     创建时间:
标签: 26.045752 119.305582 烟台山历史风貌区 亭下路

摘要: 位于仓山区亭下路101号(原鹤龄路、爱国路),原包括两幢建筑,现存的一幢建于1921年,三层砖木结构西式建筑;一层为店面,二层为裁缝工厂,三层为住家;另一幢为库房兼厂房,1960年代毁于大火。建筑原主人陈增钧家族,主要为附近领事馆及洋行的外侨制作洋服,陈增钧又因在家中排行第五,因此被称为“洋衣五”。1958年,陈增钧年老退休,其子陈钟奎加入合作社,把该店全套设备估算合股,盛兴至此关闭。始建至今,一直为陈氏家族居住,但部分房屋在社会主义改造中被收归公有。2013年,陈氏后人藉之开办“陈式客厅”,展示盛兴洋衣行的遗存,成为烟台山区域第一个私人家族博物馆。2019年征收并实施“保护性搬离”。[阅读全文]

晓庐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下九流     创建时间:
标签: 26.048414 119.309158 烟台山历史风貌区 登记

摘要: 晓庐位于仓山区仓前街道朱厝庵弄9号,又名朱厝庵,占地362平方米。悬山顶,穿斗架。大门开于左隅。门上有单坡门罩和石门匾。由天井、厢房、正座等组成。正座面阔三间带左右两披榭,进深十三檩用五柱。前部为轩廊。明间后部设屏门隔为前后厅,建筑门面及窗花上刻有花草等木雕,是做法较为特别的清代民居。[阅读全文]

兴庐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nenva     创建时间:
标签: 26.044689 119.314112 巷下路 公园路历史建筑群 2019年底被除名的仓前山历史建筑

摘要: 位于仓山区巷下路14号、巷下路和积兴里路口,建于民国早期(推测在1911-1920年)。内部建筑原应为广式间排,现已拆改,外墙抹水泥砂浆。入口门楼及匾额尚存,仍可见灰塑“兴庐”(興廬)字样。[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