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
福州老建筑百科 - 回溯千载历史,重建福州记忆  > 所属分类  >  当代(1978 - 现在)    长乐区    吴航街道   
[0] 评论[0] 编辑

郑和纪念馆

  郑和纪念馆位于吴航镇塔山公园路2号,长乐市郑和史迹主要包括郑和史迹陈列馆、郑和航海馆、郑和塑像和郑和广场等。郑和史迹陈列馆位于长乐市塔山,占地面积3378 平方米,展品中有明代文物、图表、模型等近130件,如实形象地再现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光辉历程。 

福州老建筑百科网


【郑和简介】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永乐三年(西元1405年)到宣德八年(西元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打通并拓展了中国与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上交通,为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和各国人民的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郑和七下西洋,最多时率船两百多只,人员两万七千多人,主要航线多达40多条,总计航程16万海里,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人数最多、行动范围最广的远洋航行活动。郑和永乐三年(西元1405年)首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经过好望角早92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114年,他无疑在人类文明史及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福州老建筑

 明洪武四年(西元1371年),郑和出生在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里。其六世祖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是元初杰出的政治家,死后被封为“咸阳王”。其子孙因长期与汉族共处,改从汉俗,定为马姓,郑和本姓马,就来源于此。

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洪武十四年(西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发动了统一云南的战争,郑和的父亲在战乱中死去,十一岁的郑和被明军俘获,遭到强迫阉割后被送到当时的北平燕王朱棣府上做了宦官。郑和聪明伶俐,办事干练,很快就引起燕王的重视,深受器重。 福州老建筑

  燕王篡位建立北明,建元永乐。以明帝建文下落不明,深恐明军民拥其复国,自登僭位第三个月起,就大搜天下,还以贸易的名义派遣使者出海搜寻,且不敢以正式官员当任使者,而近臣宦官充任。郑和从永乐元年起,就进行过几次小规模的航海活动,访问暹罗、日本人等东洋的国家。在出访日本人过程中,郑和还促成日本人向明朝朝贡,责令日本人肃剿中国沿海日本人,显示了其杰出的外交才能。 福州老建筑

  永乐二年(西元1404年),以在东洋搜寻无果,明成祖决定派遣大船队下西洋,郑和作为朱棣的心腹近侍,又有一定的航海和领兵经验,通晓阿拉伯语言文字,熟悉西洋各国各地区的情况,具有外交才能,因此成为下西洋统帅的不二人选。明宣德六年(西元1431年),已是花甲之年的郑和奉命第七次下西洋,此次船队所到地方最多,范围最广,几乎走遍了南海、北印度洋沿岸地区以及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诸国。宣德八年(西元1433年),当船队航行到古里附近时,郑和因操劳过度病逝。 福州老建筑百科网

  郑和七下西洋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使明朝与海外各国广泛建交,客观上促进了中外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海外贸易,是中国外贸史上历史性的突破。

福老建州筑

 ===================================== 福州老建筑百科网

  站在南山之巅,背倚着巍然耸立的三峰寺塔,感受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朝东看,北山、芝山岗峦相连,往西眺,上下二洲和泮野之水俨如惊蛇出走,西北是雄伟的六平、首石诸峰环卫于后,营前、河阳两港水道环抱城关,犹如两条迎风招展的飘带。                            福老建州筑

  南山位于古县治之南,故名“南山”,它虽不高,却有着许多别称,因古时邑人好在此登高,故名“登高山”,因山巅有宋古塔及塔坪,故名“塔山”或“塔坪山”,因山有兰茗、香界、石林三峰耸峙,故名“三峰山”。我们现在就站在三峰中的北峰,也就是兰茗峰之巅。 FZCUO

兰茗峰上除了三峰寺塔外,还有一处不得不逛的景致,路漫带着我由塔旁的一条清幽小径走下十数级台阶,经过一座港胞施先生捐建的“德馨亭”,就可以看到一座红墙灰瓦的双层宫殿式建筑掩映在浓荫密障中,来到门前一看,原来是“郑和史迹陈列馆”。

FZCUO

陈列馆坐西朝东,背负三峰寺塔,兴建于1984年11月,长乐市政府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在原“天妃行宫”、“三峰塔寺”和“三清宝殿”的遗址上动工兴建,于1985年7月完工。占地三千三百七十八平方米,建筑面积一千三百八十七平方米。馆藏珍品有省级保护文物“天妃灵应之记”碑、郑和塑像、郑和钟、宝船、航海图等复制口及字画图片,还有全国书法作品一百九十多幅、篆刻作品五十七枚。

三峰寺原名“南山寺”,始建于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郑和下西洋驻泊长乐期间,曾多次进行过修葺。永乐十一年(1413年),郑和在改名“三峰塔”的同时,为南山寺题额为“三峰塔寺”。明弘治年间(1488-1505),三峰塔寺倒塌,长乐知县潘府将其改建成“南山书院”,并立主敬、集义二斋。后毁于抗日战争期间,并未再建。三峰寺虽毁,但林则徐好友梁章钜曾为诗寺撰写的“平地起楼台,恰双塔雄标,三山秀拱;披襟坐霄汉,看中天霞起,大海澜回”之对联,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天妃行宫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前。郑和于永乐十年第三次下西洋回国后,为酬谢“海神天妃保佑”,奏请朝廷批准,于翌年在三峰寺塔东侧,动工建造“天妃行宫”,“以为官军祈报之所”。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知县贺世骏以水神面山不宜为由,将天妃神像移迁至西关外花眉台的“天后宫”内。原“天妃行宫”改建为“吴航书院”。抗日战争时期,“吴航书院”毁于战火,仅存基址。 FZCUO

三清宝殿位于“天妃行宫”的左侧,又名“三清观”。明宣德六年(1431年)春,郑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在长乐驻港饲风期间,“复修佛宇、神宫,益加华美。而又发心施财,鼎建‘三清宝殿’一所于宫之左雕桩圣像,粲然一新,钟鼓供仪,靡不具备。”此殿毁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后由长乐知县夏允彝同乡绅马思裕重修。清乾隆二年(1737年)又再次倒塌,后未再重修。

福州老建筑

  陈列馆中最重要的文物当数“天妃灵应之记”碑了。天妃灵应之妃俗称天妃碑、郑和碑,系明宣德六年(1431年)冬,郑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在长乐饲风时镌立的,它是现存的惟一由郑和亲笔撰写的石碑。碑身高162厘米,宽78厘米,厚16厘米,碑座高29厘米,碑额镌篆文“天妃灵应之记”,饰以祥云捧日图案,碑身周饰缠枝蕃莲纹。碑文楷书计1177字,历述下西洋的目的,意义,前六次下西洋经过、成果和第七次下西洋任务,以及在长乐修建寺、宫、殿和刻碑、铸钟的情况,是研究郑和下西洋和中外交往史的珍贵史料。                 

福州老建筑百科(fzcuo.com)

  陈列馆中的另一件重要文物是“三清宝殿铜钟”。铜钟又称郑和铜钟,明宣德六年(1431年)冬,郑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前,为其所建长乐南山三清宝殿而铸造。钟高68厘米,钮高14厘米,口径49厘米,壁厚2厘米,重77公斤。饰纹优美,铸工精良,钟体呈褐绿色,覆釜形,葵口,双龙钮柄顶,肩浮印八卦、云雷等纹饰。主纹上部5组八卦纹,铸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八字;下部铭文5组共54字行楷,每字1.8厘米见方,全文为:“大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监郑和、王景弘等同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钟一口,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

FZCUO


  “天妃灵应之记”碑曾随天妃宫之圯而湮没,直到1930年才被当地农民偶然发现,当时赶快将它移置到县署珍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担心沦落敌手,碑与铜钟一起被运到福建内地南平山区保存。抗战胜利后,石碑被运回长乐,铜钟没有运回,现铜钟原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在陈列馆内的铜钟是复制品。 

 

福州老建筑百科网

长乐市郑和纪念馆大门长乐市郑和纪念馆大门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梅园齐宅    下一篇 仓山盖山跃进文化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