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马尾天主堂女修院约建于20世纪初,位于主堂北侧,由三座青砖洋楼一字沿婴脰山山脊排布。南楼南端设置殖民地式外廊,与主堂呼应。[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马尾麓三岐山,始建于1868年,为一建筑群,现存四处建筑(马尾天主堂主楼、马尾天主堂育婴堂、马尾天主堂女修院、马尾天主教堂神父楼)。[阅读全文:]
摘要: 粤东山庄位于马尾区婴脰山东麓,坐西北朝东南,由前后两栋欧式砖木结构楼房组成。粤东山庄即广东义庄,本建筑原为公墓附属设施,也供船政局广东籍员工家属探亲短暂居住。2017年8月,本建筑被围入新成立的福州市船政小学中。[阅读全文:]
摘要: 轮机分作两厂,中挟合拢机器厂。两厂房各1200m’,长约60m,宽约20m。采用石砌基础,砖砌墙身,基石系本地开采之花岗岩,砖则用闽南砖,由厦门港运出。[阅读全文:]
摘要: 大湖分县丞衙位于大湖村衙前,其地属韩坂自然村,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雍正十三年,由侯官县划十二个都设大湖分县,置县丞厅。管辖区域包括今廷坪、小箬、洋里、大湖四乡及今白沙镇的部分地区。[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六一南路52号仓山第二中心小学校内,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是清代旅居福州的广东籍商人筹建的、带有同乡会性质的会馆。现为仓山第二中心小学使用,市级文保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福州九仙山北坡鳌峰坊中段南侧,与真正的鳌峰书院旧址隔街相望,西侧与李世甲故居紧邻。 2010年,前部按福州清代建筑结构新建,后部则在保留李世甲故居民国西式建筑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了修缮。之后该院落便被冠上“鳌峰书院”的名号,与历史上的鳌峰书院没有关联。 新建的“鳌峰书院”(拍摄:池志海/2011)新建的“鳌峰书院”(拍摄:林陶江/2008.02)新建的“鳌峰书院”门头房(拍摄:林陶江/2008.02)新建的“鳌峰书院"门头房(拍摄:林陶江/2008.02)[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台江区福清馆巷30号,20世纪初融籍商贾、海外侨亲集资所建。建筑占地约500平方米,二进,内有戏台、走楼、神殿。“文革”中被占用,2002年工厂迁出,2006年重修一新。[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梅坞路2号,1955年奠基,1956年建成,2019年修复。苏式新古典主义风格,占地面积960平方米。建筑前有两株华盛顿老人葵,为稀有树种。影剧院前广场原为英商太兴洋行(Bathgate & Co.)住宅。太兴洋行老板、英国商人高士威(J. C. Oswald)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开始署理荷兰驻福州领事职务;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正式授荷兰驻福州领事,直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离榕。此间太兴洋行馆舍一直作为荷兰驻福州领事馆使用。馆舍为二层砖木结构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平面接近方形。民国时期,太兴洋行建筑被火毁。1955年,为兴建仓山影剧院,太兴洋行旧址建筑被拆除,余北侧小部分被改建为售票房;2019年因北立面附墙生长的榕树影响墙体安全,售票房被拆除重建。[阅读全文:]
摘要: 黄阁重纶坊位于福清城区利桥街东端,与瑞云塔遥相呼应。该坊是为纪念叶向高两次入阁主政,于明崇祯元年(西元1628年)建成的。“黄阁重纶坊”是福清历史标志性的建筑物,1985年10月被列为福建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省政府立碑保护。全坊由一色黛青色花岗岩构成,仿木楼阁式重檐四坡顶。通高10.07米、面阔四柱三间约11米,进深三柱两间约3米。牌坊门洞跨街,门额为巨大月梁。梁双面均浅浮雕鳌头、牡丹、双凤等图案。梁下有透雕神鳌的雀替承托。梁上置青石雕隔扇,双面镂空透雕人物3组。中组内容为抚琴、奕棋;透雕人物僧俗,长幼神态各异,袍履、须发分明。隔扇上方为诰封牌,列叶向高、叶父朝荣、祖广彬、曾祖仕俨四代诰封官衔,有文字21行,每行6字,另加款识8字,计134字。牌上用柱头枋,双面有浅浮雕。枋上置匾,横向阴刻楷书“黄阁重纶”四字。牌坊顶楼面宽一间,进深两间。楼阁中竖立牌匾,署“恩荣”二字,匾周镂刻飞龙,匾左右一组斗拱,承托横梁正檩。坊顶正脊中置宝葫芦,两端为神鳌衔脊,鳌尾翻掀朝天。次间门洞略低于明间。柱分立石台上,台高0.33米。柱间仍施月梁,梁双面浅浮雕鳌头,下由镂空雕刻的雀替承托。下层进深两间。柱间镶嵌青石镂空透雕隔扇,隔为前后间。透雕分别为渔、樵、耕、读。前后檐柱间也各镶青石透雕隔扇作为门面。透雕分别为“苏武牧羊”、“杨震拒金”、“秉笔直书”等历史故事。柱头用坐斗,柱间仿木结构用[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