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仓山区乐群路12号,为清代、民国时期闽海关税务司(关长)的住处。原址为英商义记洋行(Holiday, Wise & Co.)。本建筑始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民国十五年(1926年)重建;是一座砖木结构、两层带地下室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面宽七间,进深六间,但四面外廊的四角截去,外廊不再环绕联通而形成类似阳台的空间;建筑外廊不同于19世纪的建筑,上下两层均用平梁而不用拱券。外廊内侧的墙面则用民国比较流行的水洗石做法。[阅读全文:]
摘要: 福建省建设委员会办公楼位于北大路与湖东路交叉口西南角,大楼平面呈“匚”形,建于1975年4月,1976年竣工。原为5层石结构,是当时福州第一座大型石结构办公楼(称试验楼)。由省建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周以文、陈寿观院副总工程师设计,莆田县建筑公司施工。1982年又以砖砌加高一层。建筑物高21.6米,宽40米,长35米,建筑面积4434平方米。[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亭下路75号,建于1973年,三层砖混结构建筑。建筑坐南朝北,内部带有院落,总体风格朴素,是建国至改革开放前“适用、经济、兼顾美观”指导思想的产物。一层檐口设长匾额,上书:福州市仓山水电设备安装公司;二层顶部带有露台,有镂空水泥栏杆装饰;三层檐口有枭混线脚、顶部带有女儿墙,均采用简化的装饰手法。2017年修复。仓山水电设备安装公司前身为仓山区水电安装队,成立于1976年,主要承接全区各建筑工程公司所需的建筑工程中的水电安装部分,1980年改称公司。[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螺洲镇店前村螺洲街17号,大约由4-5座建筑组成,其中主体建筑高三层。[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麦园路52号大院内。建于1940年左右,原为福建协和神学院办公楼,是福建协和神学院建筑群的唯一遗存。建国后作为福建师范学院外语系教工宿舍使用。1983年福建协和神学院主体建筑被仓山区人民政府拆建为办公大楼,仅余本建筑,门窗改为铝合金门窗,外墙贴红色瓷砖,由福州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作为办公楼使用。现已归还福建神学院,并被租赁改建为“朴墅咖啡”。租赁者拆改了一楼窗户,并在二楼露台增加了玻璃棚。[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五一北路鳌峰坊口。由省建筑设计院李志一设计,1985年11月20日开工,1987年6月30日竣工。(《福州市建筑志》)[阅读全文:]
摘要: 初建时全称“福建省气象局福州海洋台办公楼”,三层砖混建筑,建于1955年,位于乌山西麓、福建省气象局内,现作为宿舍使用。[阅读全文:]
摘要: 本建筑位于海关巷18号,建于清代,原为易昌洋行办公楼,曾为日本台湾银行办公楼。20世纪30年代为闽海关购买。1949年初闽海关老办公楼失火烧毁后,闽海关改在本建筑办公,故称闽海关新办公楼。为仓前常见的早期砖木结构券廊式建筑,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也是七间,三面外廊。2005年,在南江滨大道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影响工期,闽海关办公楼未能实现原定的“整体平移”,转而采取“异地迁建”的方案,经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测绘、标号后被拆除。如今已得到重建。[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湖东路,建筑时间为1954年,具有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典型的民族主义风格。装饰性斗拱、雀替、脊兽,都显示出古典细节。而正面入口的四根水泥圆柱则使用当时流行的苏式新古典主义建筑的柱式。[阅读全文:]
摘要: 本建筑建成于1956年,由福建省民用建筑设计公司设计。中间四层,两端三层,有比较简单的民族传统装饰。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扩建为五层,改名闽辉大厦,原装饰细节已不可见。[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