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仓山区公园西路2号,为一幢带有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现代式建筑,建筑面积1811平方米。因建筑屋脊塑有白鸽脊兽,故俗称“白鸽楼”。建于1955年,原为福建省供销合作社办公大楼。建筑为砖混结构,高四层,一层墙体石砌,二层以上为砖墙,平面长方形,中央内廊,楼梯间位于背面正中,正面五开间,背面四开间(不含楼梯间);屋顶模仿中国传统的歇山式屋顶,采用了传统彩画装饰,屋面上开有多个老虎窗用于采光和通风;窗下墙带有沙浆塑造的如意图案。现为福州市第二医院职工宿舍。另据陈兆奋先生回忆,该楼原为塔亭医院附属护士学校所在地,但此说存疑。[阅读全文:]
摘要: 本建筑建成于1956年,由福建省民用建筑设计公司设计。中间四层,两端三层,有比较简单的民族传统装饰。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扩建为五层,改名闽辉大厦,原装饰细节已不可见。[阅读全文:]
摘要: 1951年建成,初称福州市闽南电影院,1953年改称福州市地方国营闽江电影院,1956年改称台江电影院。[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台江路西段北侧,原为寿记[鱼奇]行合水警大队部。民国二十六年(1937),华侨林存庵、林存如、林存路三兄弟出资,将其改为天华戏院。1956年公私合营。1960年7月,成为福州市曲艺团团部。“文革”中停演戏剧。1978年10月,福州市文化局拨款改建,重新演出戏剧。2004年被拆毁。[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六一南路二桥南端西侧,又称九如坊。坐北朝南,中间开阔为通道露天天井,东西两侧相对建砖木结构,广东式双层楼房,双层上下总计32间,占地1110平方米。[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梅坞路2号,1955年奠基,1956年建成,2019年修复。苏式新古典主义风格,占地面积960平方米。建筑前有两株华盛顿老人葵,为稀有树种。影剧院前广场原为英商太兴洋行(Bathgate & Co.)住宅。太兴洋行老板、英国商人高士威(J. C. Oswald)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开始署理荷兰驻福州领事职务;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正式授荷兰驻福州领事,直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离榕。此间太兴洋行馆舍一直作为荷兰驻福州领事馆使用。馆舍为二层砖木结构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平面接近方形。民国时期,太兴洋行建筑被火毁。1955年,为兴建仓山影剧院,太兴洋行旧址建筑被拆除,余北侧小部分被改建为售票房;2019年因北立面附墙生长的榕树影响墙体安全,售票房被拆除重建。[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鼓楼区东街44号,为双层砖混结构的苏式新古典主义建筑。占地面积3568平方米,主体建筑总高17.6米,建筑面积2930平方米。由福建省建筑工程局设计室设计、福建省第六建筑工程公司(省六建公司)施工。1953年8月20日奠基,1954年2月10日竣工。1981年扩建,观众席位增到1200位。1998年因安全问题停业;2005-2006年拆除重建为“海峡影城”。[阅读全文:]
摘要: 一、建筑名称:义序机场航站楼二、建筑创建1974年12月,义序机场正式从军用机场转为军民两用机场。候机楼为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胡奇雄设计,1976年动工兴建民航办公大楼和候机大楼,1979年交付使用。三、建筑形式办公大楼建在机场的东头,坐北朝南,5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福建省民航局也设在此。候机大楼建在办公大楼南侧约70米处,建筑面积5460平方米。其南面是宽广的停机坪,滑行道北面是停车场,大楼为2层砖混结构,采用富有南方色彩庭院分区格式,楼内候机大厅800平方米,水磨石地面,两边墙壁装饰穿孔吸音板,正面粉壁左上方用多种颜色的瓷砖,拼组成一个武夷山玉女峰图案,右上方装嵌着“中国民航”四个镏金大字,是周恩来总理生前的题字。两边的墙壁和淡蓝色的天花板上,都装饰有各种新颖别致的灯具。大厅内摆设沙发,可供300位旅客使用。候机大厅的东侧是通讯,气象部门和航行指挥中心。大厅的西侧有两个精雅的贵宾室和1个小餐厅,黄楠木集块地板,室内摆设着精致的茶几和沙发,古朴自然,大方适用。大厅北面是业务厅,承办各种乘机手续,其两侧还有两个小庭院,公共卫生和小卖部设置其中。候机大厅的楼上是宽敞的餐厅,隔窗可以浏览停机坪、跑道的景色。大楼周围植玉兰、槟榔、塔松、扁柏等绿荫掩映。楼内的庭中院落,植有青松翠竹,并排列许多露天盆景,楼中有树,树外有楼,使整个大楼显得深沉幽静。四、建筑特色建筑平面布局的[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