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于山顶,创建于宋崇宁二年(1103年),初名“天宁万寿观”,绍兴七年(1137年)改名“报恩广孝观”。宋徽宗赵佶下诏缕刻道家大藏经。称《政和道藏》而[阅读全文:]
摘要: (津泰路·清代·区文物保护单位)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康熙帝御笔“临米芾书”七言诗一首,颁赐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梅鋗。康熙四十年(1701)梅鋗调任福建巡抚,将“临米芾书”刻石立碑,树于巡抚衙署内。[阅读全文:]
摘要: 唐贞元十五年(799),福建观察使柳冕为祝贺德宗寿诞祈福兴建净光塔。塔毁于唐末黄巢入闽战乱,仅存此铭,是福州市保存至今最古的碑刻。碑白花岗岩石,坐西向[阅读全文:]
摘要: 在欧冶池北,元泰定五年(1328)立。碑曾裂为三段。移至于山九仙观碑廊保存,1998年重树于此。碑花岗岩石,圆首,通高2.65米,宽1.01米。碑文楷书,分三行竖刻:“泰定五年岁次戊辰三月三日奉 三皇庙[阅读全文:]
摘要: “冶山古迹”四字分别镌刻在四块0.60米见方花岗石上,楷书,横刻,字体雄浑苍劲。据郭柏苍《竹间十日话》记载,为清嘉庆年间(1796-1820)福州郡守何茹[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现双虹小学内,产权归属为双虹小学。碑刻于民国初年,高0.6米,宽2米,厚0.15米,碑文行楷阴刻“双虹书院”,字径0.45米。[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鼓楼区西湖公园内飞虹桥畔,由时任福建巡按使的许世英书,立于中华民国四年(1915)5月7日。碑全高2.44米、宽1.04米,每个字约1米见方,遒劲有力;碑书“击楫”二字,为敲打船桨之意,典出东晋名将北伐中原,渡江时所立誓言:“(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晋书·祖逖传》)民国三年(1914)许世英拨盐务款修浚福州西湖,并正式辟为西湖公园,历史两百多天,西湖的面貌焕然一新;民国四年(1915)5月7日,日本向北洋政府提出《二十一条》,袁世凯政府在5月9日被迫接受,国内多地遂定5月7日、5月9日为“国耻纪念日”。许世英所题“击楫”应与此时代背景有关。[阅读全文:]
摘要: 唐碑《唐福州延寿禅院故延圣大师塔内真身记》,于1953年出土于西禅寺附近楞伽山,记载了西禅寺开山祖师大安的生平经历。现嵌于客堂内壁,1961年列入福州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