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欧冶池北,元泰定五年(1328)立。碑曾裂为三段。移至于山九仙观碑廊保存,1998年重树于此。碑花岗岩石,圆首,通高2.65米,宽1.01米。碑文楷书,分三行竖刻:“泰定五年岁次戊辰三月三日奉 三皇庙[阅读全文:]
摘要: “冶山古迹”四字分别镌刻在四块0.60米见方花岗石上,楷书,横刻,字体雄浑苍劲。据郭柏苍《竹间十日话》记载,为清嘉庆年间(1796-1820)福州郡守何茹[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现双虹小学内,产权归属为双虹小学。碑刻于民国初年,高0.6米,宽2米,厚0.15米,碑文行楷阴刻“双虹书院”,字径0.45米。[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鼓楼区西湖公园内飞虹桥畔,由时任福建巡按使的许世英书,立于中华民国四年(1915)5月7日。碑全高2.44米、宽1.04米,每个字约1米见方,遒劲有力;碑书“击楫”二字,为敲打船桨之意,典出东晋名将北伐中原,渡江时所立誓言:“(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晋书·祖逖传》)民国三年(1914)许世英拨盐务款修浚福州西湖,并正式辟为西湖公园,历史两百多天,西湖的面貌焕然一新;民国四年(1915)5月7日,日本向北洋政府提出《二十一条》,袁世凯政府在5月9日被迫接受,国内多地遂定5月7日、5月9日为“国耻纪念日”。许世英所题“击楫”应与此时代背景有关。[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永泰县嵩口镇大樟溪边的古码头下游约60米处。嵩口渡口鼎盛时私渡泛滥,因事故频发,官府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十二月立“奉藩宪永革私渡碑”,内容为禁止私渡、偷渡大樟溪之告示。2017年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登记点。[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永泰县嵩口镇中山村德星楼下,北面大樟溪。立于清代,镌有“奉宪永禁溺女”六字,无边框落款。该碑为宣告禁止民间溺死初生女婴的示禁碑。2017年公布为永泰县不可移动文物。[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闽侯县青口镇灵济宫前庭南侧。明永乐十五年(1417)敕建赐封,并御制宫碑。碑由下西洋的船队从南京运来,是福建现存最大的明碑。碑亭虽几经重修,仍保留明初建筑特点,是福建仅见的“官式”木构建筑[阅读全文:]
摘要: [白马南路101号·清代]大庙,宋称武烈英护镇闽王庙。宋梁克家《三山志·祠庙》:“昔汉谴使封王(无诸)为闽粤王,授册命于此。”后于此立庙祀,称大庙。山也因之名大庙山。唐大中十年(856)[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