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曾位于仓山区公园路,为一组中西合璧的建筑,有“仓山最美的建筑群”之称,建于1917年,开发商为华侨张开文(他同时也开发了附近的象山里4号)。陶园大院建成以后,现在的公园路一带亦被民间呼为“陶园街”。陶园大院在2005年公园路的“改造”中被拆除。原址建设了高层住宅小区“使馆区9号”。[阅读全文:]
摘要: 福建协和大学(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 1915-1951),简称“福建协大”,是20世纪上半叶位于福州的一所教会大学,它是美英基督教差会在中国建立的16所教会大学之一。[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福州市鼓楼区郎官巷20号,为近代著名思想家严复晚年的故居。严复1920年搬入,1921年在此去世。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晋安区鼓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十八罗汉塔”甬道尽头,为涌泉寺的第一道山门。主体为单层木结构歇山顶四方亭,外有石墙围护。建筑檐下悬有“无尽石门”匾,石柱上有一幅语意双关的名联,曰:“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阅读全文:]
摘要: 基督教青年会大楼为福州近代最早、最大的一座综合大楼,建于1915年,推测为协和建筑部设计。整座楼房由红砖砌成,前楼三层,后楼四层,中间天井相隔。现已改造,仍名“青年会”,内部多为餐饮、娱乐商铺。[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晋安区鼓山的涌泉寺喝水岩东侧,因岩壁有泉水涌出,称“龙头泉”,故先后修建涌泉亭、观音阁,也称“龙头泉亭”。观音阁原存一尊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铜铸观音,重101斤,一口明崇祯十年(1636年)铜钟,重434斤。过龙头泉(涌泉亭、观音阁),即为石门。[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马厂街17号,曾名“玉庐”,为二层砖木结构的殖民地柱廊式建筑。建于1919年前后,原主人林璞臣先生原为民国邮政系统(大东电报局)的高级职员。现为林氏后裔居住。原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丁汉波教授幼时也曾住此。[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北大路内九彩巷16号。故居原是两座相连大院,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3600平方米。门头房和首进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的院落,尚保存原貌。花厅、鱼池和第二进院落都已改建。现仅存第一进。[阅读全文:]
摘要: 原邓家骅故居2013年被公布为第三次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未定级。2014年年初,建筑第一进遭“误拆”,损毁面积达一半以上。2020年-2021年在原址东侧约45米按原规模重建,大部分为全新建造。[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