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
福州老建筑百科 - 回溯千载历史,重建福州记忆 >> 乌山慈善堂 >> 历史版本
编辑时间历史版本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修改原因
07-02 22:44 最新历史版本 3670 2 0 增加内链
上一历史版本 |   返回词条

乌山慈善堂

一、建筑名称:慈善堂

二、建筑创建:

  前身为天皇寺的一部分。据《闽都记》记载:“(天皇寺)始建于唐干宁二年,闽王建天王殿,号南涧护国天王,合庵(即慈善堂)十二为寺,”迄今已有一千多年悠久历史。
  清《榕城考古略》载:“晋时林氏渡江入闽,有华阳道士凿井于南山足下,太早不竭。”井水清冽甘甜,唐时可供数百僧尼饮用。
  据旧时碑载,道光、光绪年间和民国初期均作不同程度的修茸和拓建,终形成20多间殿、堂、舍、室规模。1933年时,堂宇占地仍达1300平方米,除建有大士殿、念佛堂、钟鼓楼、伽兰殿、西归祠、斋堂、宿舍外,花园中还配置有亭谢、假山、放生池,种植有桂花、肚竹、建兰和睡莲等名贵花卉,不仅殿堂明亮典雅,堂宇环境亦十分清幽。福州督署、府县达官贵人、文人名士带妻儿从乌石山游览下山之后,多会顺道到堂内品茶。

三、建筑衍变:

  抗战胜利后,福州高湖人杨显旺又缘首重修,1966年文革期间遭到红卫兵破四旧,由于天灾人祸,年久失修,堂院倾倒残破不堪,四分之三的殿房成了民屋,到1980年代年仅保留一座殿堂,几间旧屋,几棵榕树和一口井泉。

  1990年代初(时福州市委书记赵学敏,福州市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总经理翁金榕),福州市政府以“乌山文化广场”的名义对本区域进行拆迁,以向外商出让土地。拆迁过程中引发拆迁户集体抗争,发生数起死伤事件。慈善堂首进门楼被拆毁。

  “乌山广场”拆迁后长期闲置,直到2002年,由时任市委书记何立峰介绍给泉州的开发商。

四、建筑形态:

  慈善堂座落在福州市乌山东麓第一山下,乌塔之西。

  慈善堂大门是一座三开间两层近代洋楼,中央开间设拱门,门顶有扇形匾额,左右矩形窗上有木过梁,一层表面有黄色粉刷。二层红砖砌筑,檐口有砖叠涩线脚,上为两坡顶小青瓦屋面。

  大门后为天井,有两厢。天井后为大殿,正面五开间,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观音兜式封火山墙。大殿占中央三开间,西开间为西归堂,东开间为穿堂通向后进。

  出穿堂为后进门厅,正对一单间小楼;其东为小院,小院正面为两开间两层木结构住房;再东侧,复有一单开间大进深两层住房,其下为厨房。
  慈善堂西有著名的乌山风景名胜区,堂周百余米处还有天皇岭、石塔寺、高爷庙、护国白真人庙、乌塔、下马巷(据传当年文武百官到此都要下马行香)等名胜古迹。

拆遷前的慈善堂正門拆迁前的慈善堂正门 火燄山攝  1993
慈善堂全景圖慈善堂全景图  火燄山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