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
福州老建筑百科 - 回溯千载历史,重建福州记忆 >> 万寿桥 >> 历史版本
编辑时间历史版本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修改原因
06-09 16:53 历史版本4 3244 4 0 调整页面
上一历史版本 | 最新历史版本 |   下一历史版本 | 返回词条

万寿桥

一、建筑名称:万寿桥

二、建筑创建:

  该处原系渡口,以闽江江面辽阔,风大浪急,往来不便。宋元祐八年(1093年),福州太守王祖道依托楞严洲(今中亭街)造浮桥,用粗大绳缆固定于江中的18根石柱上,船上铺以木板,两边各有栏杆。陆游诗“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情景。
  由于江阔流急,风大浪高,浮桥时被冲垮。宋崇宁二年(1103年),王祖道再任福州知州时,又募建石桥,以石条叠砌江中为汀步桥,左右无护栏,桥长且窄,行人往来不便。

1986年的万寿桥,火燄山攝

  元大德间,万寿寺头陀王法助鉴于闽江江阔水深,汀步桥往来不便,每遇风大浪高常出险情,乃倡修梁式桥,并派遣弟子道可进京奏报,得旨修桥。乃于大德七年(1303年)动工,历时19年,于至治二年(1322年)竣工,翰林学士马祖常为撰记。其时法助师已圆寂,民间感其功德,以师生前所居停万寿寺为桥名,曰万寿桥。并建头陀寺祀之,寺内《头陀寺法助禅师赞》碑,文日:“仁哉我师,功德堪思。台江观海,善愿心持。十方普渡,辛苦不辞,架桥叠石,再世成立。往来行旅,络绎奔驰。昔忧险阻,今乐坦夷。其利溥也,施及来兹。是宣享祀,在此江湄。”三、建筑衍变:

  桥成之后,中洲至仓前也石墩木梁木石混合结构桥梁,名江南桥。
  明天顺间、成化间多次重修。清初,江南桥改建为万寿桥同样的全石结构桥梁。

  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福建省建设厅通行汽车,对万寿桥桥面进行改造。本次改造由日本大和工业株式会社设计和施工,将原有石桥面改为混凝土桥面。本次工程质量不佳,到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不得不又进行了大修。
  1971年为闽江上游通航,拆除了一个桥墩,改建两个,并将桥面抬高,架设于原桥面之上,同时将桥改名为“解放大桥”。
  万寿桥于1992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福州大水,冲毁一个桥墩,市政府乘机宣布其“水毁”,将其拆毁改建(时市委书记为赵学敏),今已无复旧貌。

四、建筑形态

  万寿桥是世界跨越最大江河的古桥,呈南北走向,北起楞严洲,南到中洲,长一百七十丈有奇。桥为石构平梁桥,船形桥墩,计28墩,29孔,桥上两翼有石栏,望柱顶刻石狮,南北端建亭各一座。中洲以南的江南桥也于清初改建为相同的质式。因此民间将其统一称呼为万寿桥,俗称“大桥”。1971年万寿桥增高之后,成为北起台江中亭街,南接仓前观井路的“桥上桥”。

1986年的万寿桥,陈朝军1986年的万寿桥,火燄山攝
百年前的万寿桥,约翰·汤姆逊摄百年前的万寿桥,约翰·汤姆逊摄


1990年的万寿桥 火燄山  绘于仓前公园

 

五、身后情况

  万寿桥被拆毁后,改建成联拱悬索桥,桥面并未拓宽,但桥下过水能力有所增加。 

万寿桥原址上修建的彩虹桥,来自志成机电公司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