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
福州老建筑百科 - 回溯千载历史,重建福州记忆 >> 南雁山炮台 >> 历史版本
编辑时间历史版本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修改原因
03-17 12:58 历史版本8 5064 8 0 调整页面
上一历史版本 | 最新历史版本 |   下一历史版本 | 返回词条

南雁山炮台



闽江南岸命案炮台图闽江南岸明暗炮台图

        闽江南岸古炮台有两处,一处在象屿,一处在文石的马山上。为了抗击倭寇的骚扰,明洪武十年(1377年),明朝政府在马山下设立文石寨,山上建立烟墩与炮台。马山高不到百米,只能算小山丘。站在马山顶上朝南眺望,蔚蓝色的海面上,马祖岛与白犬岛尽收眼底。炮台座是用糯米汁拌泥土夯成,比钢筋水泥还坚固,据当地人讲,当年法寇头目孤拔就是被文石炮台的清军官兵击毙的。

 



 

闽江南岸炮台闽江南岸炮台遗址


               闽江南岸炮台位于闽江口猴屿乡象屿村南雁山古寨与过屿山之间,与亭江南般村北岸炮台对峙,扼闽江下游之“咽喉”,为军事塞。南岸炮台(包括里岸炮台)始建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道光四年(1824)重筑。

  南岸炮台是个大兵营。它像只半弯牛角,小头在过屿山洞口,大头在南岸山大溪边至泰山宫左前侧山包(古寨),两头直线距离近千米。兵营布局齐整,有主炮台、前沿炮台、弹药库、练兵场、烟墩(烽火台)、指挥所、士兵区、家属区等相关设施。主炮台在南雁山左侧。这里筑有3米多高、2米厚、100米长的巨型炮台,安放大小炮4门。周围辟以大埕,俗称跑马场,为士兵出操和火炮训练场。右侧山边是弹药库、休息所等。

  前沿炮台共有两处。一在南雁山麓右侧江边石崖上,掩体凹字形,半地穴式,长10米,宽5米,深4米。前挡墙厚度4-6米,炮洞高1.5米,宽0.9米,安放四门小炮,从炮洞中探视江面异常清楚。一在过屿山洞口,掩体半敞。挡墙厚2米,高3.5米,长22米,安三门小炮,控制着半月形江面。炮台后侧的山旮旯筑一小弹药库,岸壁上也凿有数个猫耳洞。

  这两处前沿炮台虽相距数百米,由于设计精到,实战中火力交叉,形成牢固的阵地链,能有效地支援主炮台。

  古寨设总指挥部、烟墩(烽火台)、营房、军中仓库等。北向可与北岸南般炮台联络呼应。南向出寨门,大路接村居、道头。小路接相邻大溪寨、长福寨兵营,远的可到长乐县城。营内各处路径贯通,行动便捷。

  南岸炮台除了置前沿炮台外,还有家属区、小火炮训练场、小操场等,并在东向设城门。城下是可八人并排行走的大路,此路往西过闸桥接南岸炮台。

  营区的炮位、掩体、壕沟、烟墩,均掺糯米糊捣筑而成,十分牢固。

  甲申中法马江海战时炮台大部分被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修复。抗日战争期间,又遭日军飞机轰炸,损坏严重,后重修。解放后,南岸炮台几经人为破坏,特别是1992年建液化气供应站时,主炮台、指挥部、烟墩等均消失在推土机和炸药爆破声中,遗址大面积被毁损,甚是可惜!

  当地村老告诉笔者:1884年8月23日法寇头目孤拔率领法舰利用落潮有利时机闯入闽江口向我水师发起攻击,致使我水师倾刻覆没,官兵700多人罹难。噩耗传来,南岸炮台军兵严阵以待,决心与敌拼死一战。当25日法寇退却时,他们与北岸炮台联手打击侵略者,因武器火力悬殊,官兵伤亡严重,终致炮台失守,余下部队只好抄小路往大溪寨撤退。谁知在山梁下又与法军陆战队遭遇,恶战在此展开。炮台官兵又遭重创,法寇也有数十人伤亡。一时间鲜血染红了闽江。为了悼念死难官兵,让后人永远铭记法寇的这笔血债,象屿村群众把达道山梁称为红毛山。

  南岸炮台遗址的历史价值不容忽视。南岸炮台的建筑时间最早,规模最大,驻军最多。中法海战中战斗最为惨烈,阵亡将士也最多。南岸古炮台多年前即被列为长乐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于2009年立碑。应该对南岸炮台的遗址加以重修,以告慰先烈,泽被后人。



 

海防图海防图


 

康熙年间长乐海防图

 

 

 

 

 

 

 

PS:编外篇==

       闽江明清海防炮台群从壶江炮台开始,沿途依次有黄霞寨炮台、长门炮台、金牌炮台、闽安炮台、南岸炮台、南般炮台、田螺湾炮台、圆山水寨炮台、琴江炮台、罗星炮台和马限山炮台等11座主要炮台。从最东边的闽江口壶江岛炮台到最西边的马尾港马限山炮台,实际距离约为35.2公里。”今年16岁的李辰告诉记者。

  据了解,分布于全国沿海各省的明清海防炮台群,绝大部分是沿着海岸线平行设置的。在全国同类的各炮台中,只有珠江口虎门炮台群与闽江口炮台群是沿着入海口往上的河流两岸密集设置炮台的。这种海防炮台的纵深配置,在全国同类炮台中是十分罕见的。

 

 

海防图海防图






海防图海防图




海防图海防图


海防图海防图


 

大清长乐大清长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