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
福州老建筑百科 - 回溯千载历史,重建福州记忆 >> 洗银营郑孝胥故居 >> 历史版本
编辑时间历史版本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修改原因
08-20 11:20 最新历史版本 4240 5 0 修正错误
上一历史版本 |   返回词条

洗银营郑孝胥故居

位于鼓楼区南街街道三坊社区衣锦坊洗银营8、10、12、14、16号 洗银营北侧。

郑氏民居最初以嘉庆年间进士郑鹏程的宅院而出名,郑宅的再度受人瞩目,是因为郑鹏程的曾孙、近代诗人、书法家、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郑孝胥(后沦为汉奸)曾生活、成长于此。郑氏民居坐落于衣锦坊洗银营北侧2-14号,原是五座相邻,占地面积2375平方米,建筑面积3224平方米。当初,在洗银营巷首的七个门连成整片,坐北朝南,五座院落均为两进,一字摆开,清光绪年间及民国初期都有修葺。

建筑为土木结构,坐北朝南,中央主厅,堂宇轩昂,圆柱大可合围;廊斗深倬,天井宽阔,地面上每块青石板长及数丈。主座两侧有东院、东花厅;西院、西花厅及耳房,皆五开间土木青瓦结构。四周及各院之间筑有封火高墙,内部各院之间则以月门贯通。整个院落中辟有两山(东、西两座假山)、两池(日、月两鱼池)和七井。大门外立有清同治皇帝为郑鹏程妻裴氏恭人赐立的“贞寿之门”青石匾额牌坊。其中一方青石匾额刻有“贞寿之门”四字;另一方刻有“闽县故朝议大夫郑鹏程妻裴氏,年一百零三岁,同治七年十月由翰林院奏请旌表礼部口行”。今牌坊已毁,仅余部分石构件。

东花厅,前为门厅,进大石框门,过屏门,三面环廊,廊下天井。第一进厅堂面阔三间,双坡顶,抬梁式木构架。第二进是三间排倒朝房,房屋已倒坍,仅余一片空地。

西花厅,是一座四坡顶、进深七柱、五间排平房。房前有廊,廊沿设美人靠,别具一格,台阶下为花园,园中有假山、亭台、鱼池,假山旁围墙上原塑有巨大的“寿”字。花园面积400多平方米,其中鱼池200平方米,池底有泉(相传有五个泉眼),久旱不干,久雨不涝,俗称“天池”,至今池中还有鱼群穿梭。假山在“文革”中被破坏,被搬走多数,亭、台倒塌,今惟余残迹。花厅后面原为空地,后被改造为住房。

郑氏民居因郑孝胥的原因还未列入福州市名人故居,但已列入三坊七巷中三十四处具备重要保护价值的保护建筑。

  位于福州鼓楼区衣锦坊洗银营1-4号,原是五座相邻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大院,建于清乾隆间,光绪及民国初都有修葺。

  主座建筑在3号,两座相邻,坐北朝南,四面围墙,东座为住宅,西座为园林,是郑孝胥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入朝街大门,三面环廊,廊下天井,第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双坡顶,穿斗式(火燄山按:鉴于《福州市区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规划》在这个问题上的一贯错误,此处疑也是“抬梁式”之误)木构架。第二进也是“三间排”房屋,可惜已经倒坍,今只一片空地。从第一进走廊有小门通到西侧的花厅园林,花厅为三间排平房,厅前有假山鱼池,面积共400余平方米,其中鱼池较大,面积达200余平方米。相传池底下有五个水井,(火燄山按:池底开井是中国古代城市园林的普遍做法,目的是与地下水形成交换,避免塘水变成死水,污染富氧导致池水变质,和旱涝无关)井中有泉,因此久旱不干,久雨不涝,被当地群众喻为“天池”,至今池中还有不少鱼群。

  假山在“文革”中被破坏,岩石多被搬走,亭台倒坍,树木枯亡,今唯余假山残迹。花厅后面有花园,过去种有白玉兰、铁树、番石榴和各种花树,近年来花树多被砍去,改建为住房。

1955年,闽山儿童乐园从闽山巷1号迁入旧洗银营2号。

郑孝胥故居一角(林陶江2007年摄)郑孝胥故居一角(林陶江2007年摄)




 

郑孝胥故居一角(林陶江2007年摄)郑孝胥故居一角(林陶江2007年摄)




 

郑孝胥故居一角(林陶江2007年摄)郑孝胥故居一角(林陶江2007年摄)




 

郑孝胥故居一角(林陶江2007年摄)郑孝胥故居一角(林陶江2007年摄)


 

郑孝胥故居一角(林陶江2007年摄)郑孝胥故居一角(林陶江2007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