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
福州老建筑百科 - 回溯千载历史,重建福州记忆 >> 洪山桥 >> 历史版本
编辑时间历史版本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修改原因
08-02 23:44 最新历史版本 6188 8 4 新增图片
上一历史版本 |   返回词条

洪山桥

目录

一、建筑名称:洪山桥

位于鼓楼区洪山镇,跨洪江上,始建不详。旧有石桥,门狭小,明成化十一年(1475)镇守太监卢胜扩建,成化廿二年(1486)太监陈道重修。明万历、清顺治、康熙、乾隆、道光年间屡有修缮。民国二十四年(1935)改建;1953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钢架木梁桥;1985年新洪山桥通车后,旧桥荒废。现存部分桥墩,仍可见。

二、建筑创建:

始建时期不详,据记载为石桥,门狭小。

明成化十一年(西元1475年)镇守太监卢胜扩建,成化廿二年(西元1486年)太监陈道重修。

一说:洪山桥后被水冲毁,万历六年(西元1578年),福建巡抚庞尚鹏在原桥址上游2里处重建以石梁和木面桥。但庞尚鹏已于万历五年罢官回乡,不知是时间错误或并无此事,待查。

同上说:万历三十六年(西元1608年)洪山桥再毁于水,两年后(万历三十八年,西元1610年)曹学佺重建,并撤去西岸的一个桥墩,以方便船只的通行。案此年曹任南京天柱大理寺左寺正(闲职),不知是否刚好请假在家乡修桥,或者时间记错。

三、建筑演变:

清顺治十三年(西元1656年)到乾隆间,洪山桥又因火、水、腐蚀等原因被多重修。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商人与百姓捐资重建洪山桥,并将填有碎石的桥墩拆去,改用大石板叠砌,用铁楔加固,并建成分水线,上部结构全用石梁,加盖石板,两边设有石栏杆,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春竣工,全长123丈3尺,宽1丈2尺,高2丈7尺,有桥墩26座,27孔,桥墩上架着4尺见方的石梁54根。桥面用每块长1丈2尺、厚7寸的石板搭建,并有石栏柱200根,扶手404条。另外,还在桥两端建阿育王塔2座,桥头亭各一座,十分豪华稳固。

民国初年,桥的部分石梁折断,又改建为木梁。

民国24年又改建,为方便汽船的通行,将桥墩抬高约3米,并架设木梁。

1953年,福州市政府将洪山桥改为钢筋混凝土钢架木梁桥。桥面限行。1953年,福州市政府把旧桥改为钢筋混凝土钢架木面结构的桥梁,并有了可升降的吊桥,才初步解决了危桥的命运。那时的桥面宽只有3.5米,两侧人行道宽各0.75米;能通行一辆汽车,设计载重为汽车8吨,拖车15吨。

1985年,新洪山桥通车之后,旧桥彻底荒废。旧桥桥面及4座桥墩被拆除。

四、建筑形态:

洪山桥位于福州鼓楼区洪山镇西,东西走向,跨闽江北港(白龙江)。

明成化十一年(西元1475年)建的洪山桥,长419.8米,设36个桥孔。

乾隆三十七年(西元1772年)桥全长123丈3尺,宽1丈2尺,高2丈7尺,有桥墩26座,27孔,桥墩上架着4尺见方的石梁54根。桥面用每块长1丈2尺、厚7寸的石板搭建,并有石栏柱200根,扶手404条。另外,还在桥两端建阿育王塔2座,桥头亭各一座,

1953年桥为多孔石墩木梁桥,全长401.50米,墩船形,共26墩,27孔木梁,不等跨,桥面宽6.50米至7.30米。

截至2020年7月,历经台风后的老桥仅余14墩、9梁。

【民国时期,时间不详】

民国时期,福州日商公隆洋行发行的明信片上的洪山桥(来源:林轶南收藏)民国时期,福州日商公隆洋行发行的明信片上的洪山桥(来源:林轶南收藏)


民国时期,福州日商公隆洋行发行的明信片上的洪山桥(来源:私人收藏)民国时期,福州日商公隆洋行发行的明信片上的洪山桥(来源:私人收藏)


【1938-1939】

洪山桥(来源:东洋文库《亚东印画辑》第10册(162-179回))洪山桥(来源:东洋文库《亚东印画辑》第10册(162-179回))

 【1941-1942】

行走在洪山桥上的福州妇女(来源:东洋文库《亚东印画辑》第12册(198-212回))行走在洪山桥上的福州妇女(来源:东洋文库《亚东印画辑》第12册(198-212回))

 

洪山桥今貌洪山桥今貌


当年捐建洪山桥名录碑当年捐建洪山桥名录碑

老洪山桥全景(几雨 摄于2020.7)老洪山桥全景(几雨 摄于2020.7)
当年捐建洪山桥名录碑当年捐建洪山桥名录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