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
福州老建筑百科 - 回溯千载历史,重建福州记忆 >> 啸余庐 >> 历史版本
编辑时间历史版本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修改原因
01-18 01:21 最新历史版本 4567 0 0 新增图片
上一历史版本 |   返回词条

啸余庐

一、建筑名称:啸余庐

二、建筑创建:

  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林森被迫辞福建省长职,避往青芝山,将虎洞梅花别墅改建,取叶向高游青芝山诗“山馆夜深闻虎啸”及左宗棠万松岭词“半岭山风有啸声”之意,命名为“啸余庐”,为隐居之所。隐居期间与青芝寺住持觉非禅师来往密切,甚至在山上造藏骨塔一座,拟百年后归葬青芝山。

三、建筑衍变:

  民国廿二年(公元1933年),驻闽之十九路军发动政变,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回闽调解,住青芝山旧居。
  民国卅二年(公元1943年),林森在重庆遭遇车祸医治无效去逝,葬于重庆林园。民国卅六年(公元1947年)十月,林森后裔向国民政府呈请重修林森藏骨塔和啸余庐获准,翌年由荣利营造厂修复,并整理藏骨塔周边为鳌湖等景点。
  “文化大革命”中,林森藏骨塔墓洞被盗挖,啸余庐封锁。
  2000年,琯头镇政府投资160万元完成青芝山至104国道的景区道路拓宽改造;
  2002年,三鑫集团投资1亿元开发福州青芝山旅游风景区。

四、建筑形态:

  啸余庐位于青芝山虎洞岩窝中,两层砖木结构,青砖砌筑,正座三间,呈“一明两暗”格局,中央凹入为堂屋,二楼带廊。后方利用庐后天然岩洞作厨房。右侧延伸出一开间,底层架空,跨于巨石上,下有石台阶。外有围墙,大门上方刻着林森亲手书写的“常关”二字,寓意“门虽设而常关”。

   啸余庐附近还有半山亭、董应举祠、鳌湖、林森藏骨塔栩园青芝寺松风阁、东觉岩等建筑。

 

五、相关资料:

1、林森

  林森(1868-1943),原名天波,字长仁,号子超。晚年自号青芝老人,别署百洞山人、虎洞老樵、啸余庐主人。
  林森幼年就学于教会学校培元学校及鹤岭英华书院,后考取台湾中西学堂,毕业后留台工作。清庭甲午战败割台,林森参加义军抗日,失败后返回福州。三年后再度赴台联络反清抗日,受日本当局侦捕再返福州。
  光绪二十八年(西元1902年),林森入江海关工作,与林述庆等组织旅沪福建学生会,任会长;中国同盟会成立,林森率全体会员加入。
  宣统元年(西元1909年)林森调九江关。辛亥革命爆发,林森促成九江新军马毓宝起义响应。汉口失守,林森亲率敢死队增援武昌,又先后策动海军舰队、镇江林述庆等举义。民国成立,林森被推举为临时参议院议长,颁布《临时约法》。南北议和成,临时参议院北迁,宋教仁组建国民党,林森辞职归闽组织国民党福建支部。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国会正式召开,林森被选为参议院全院委员长。同年宋教仁为陈其美刺杀,林森主持追悼会,并通过国会严令追查凶手。未几江西军阀李烈均等拒绝裁减军队与民生息,发动“二次革命”,袁世凯解散国民党,国会停止活动,林森赴日本参加反袁活动,在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任国民党美洲总支部副支部长,负责筹饷。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袁世凯死,国会复开,林森回国履职。翌年,大总统黎元洪依法解散国会,林森等少数议员在广州组织“非常国会”,在粤期间主持重修黄花岗烈士墓。
  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广州分裂政府任命林森为福建省长。翌年,政府任命萨镇冰为省长,林森被迫辞职,退隐青芝寺。
  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中俄悬案大纲》签定,苏联分裂外蒙古的野心受到一定遏制。同年,在共产国际(苏联)帮助下,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林森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孙中山北上联络段琪瑞反直,病逝西山碧云寺,林森赴北京主持祭葬事。同年因参与召开“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西山会议),被汪精卫给予警告处分,赴南京主持中山陵建设工作。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林森任南京国民政府常务委员,立法院副院长、院长。民国廿年(公元1931年)林森参与通电弹劾蒋介石,并于蒋下野后代理
国民政府主席,不久正式任国民政府主席并确定为国家元首。在元首任上抗议日本炮制伪“满洲国”,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等。
  抗战爆发,林森号召“全民奋起,全力抵抗”。汪精卫叛逃后,林森力主开除其党籍,并明令通缉。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国家主席名义,向德、日、意三国宣战。
  民国卅二年(公元1943年)林森因车祸受伤,不治逝世,国民政府为举行国葬,并改闽侯县为林森县以纪念。并将重庆、上海、台北、高雄、台中等地的主要街道命名为林森路。50年代林森县、重庆林森路(解放路)、上海林森路(淮海路)等被改为其他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