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
福州老建筑百科 - 回溯千载历史,重建福州记忆 >> 怀安窑址 >> 历史版本
编辑时间历史版本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修改原因
03-29 01:14 历史版本4 3748 1 0 新增图片
上一历史版本 | 最新历史版本 |   下一历史版本 | 返回词条

怀安窑址

    怀安窑址在建新镇怀安村,位于石岊山西南端。1962年在怀安的天山马岭,发现怀安窑,是福建迄今发现最早的有纪年的窑址。1953年大规模取土修建防洪堤,窑址遭到破坏,残存的部分主要分布在南面山坡上,现存窑址面积有8万多平方米。1982年省、市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74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达1~3米,出土窑具器物15784件。窑址下部有新石器时代的蛤蜊壳堆积层及商周时的几何印纹陶片。中上层有南朝堆积层和唐代堆积层。此外,还发现一座较完整的龙窑遗址。是建国以来福建省发掘最大最早的古窑,1986年被列为福州市郊区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3月被列为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怀安窑址(拍摄:ahaofz 2011年6月11日)怀安窑址(拍摄:ahaofz 2011年6月11日)

怀安窑发现的器物中属于南朝的13000多件,属于唐代的2000余件。瓷器的造型有盘口壶、双系罐、四系罐、高足盘、高足杯、敛口钵、实足深腹碗、托钵、八足砚等。窑具有圆柱形托座、齿形垫座等,粘土制作,表明该窑瓷器使用叠烧工艺,在龙窑中焙烧成品。龙窑窑壁有一层红烧土,窑床底部有五层烧结面,每层均铺垫细砂、土,每烧结一次,铺垫一次,共有半米多厚。窑床下部为昙石山文化上层的蛤俐壳堆积层,厚1.2米左右,含有商周时期的各类几何印纹陶片,最底层为原生黄砂、土。

南朝的堆积层中,出土的器物相当丰富。器形的类别较多,大部分属日常生活用具。日常生活用具有各种大小不同的青釉双系盘口壶、双系罐、四系罐、双口泡菜坛、卷唇盆、双系带銴短流注子、敛钵、高足盘、高足杯、碗、盘、盅、缸、茶盏、茶托等。文房用具有多足砚,为死者烧制的明器有鐎斗珮三足陶火盆等。此外,还有大量的窑具,而许多窑具上还有刻字。刻姓氏人名的有“朱”、“陈”、“常”、“于”、“章”等,刻记号的有“大”、“中”、“七”、“第”等,其中有一件垫柱上刻有纪年和定烧瓷器者的姓名:“大同三年四月廿日,长男刘满新造。”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出土的重要瓷器进行分析研究,认定它是中国古瓷分釉时代最早的一种,而且其胎质也是上乘的。

唐代的堆积层与南朝的堆积层相连,位其南面,相距五米左右,没有迭压关系。在发掘中发现一座比较完整的窑床遗址。窑床长8.5米,宽2.4米,两壁残高0.1-0.15米,呈坡状,倾斜度为11度,南向偏东45度。窑顶倒塌,火膛、火道与烟孔等均破坏无存。在这一层出土的大量遗物中,除盘口壶、四系罐、短流注子、双口泡菜坛、鐎斗等器物尚继承南朝遗制外,还出现不少新的器形,如长流注子、瓜棱形注子、多咀塔式谷仓、五谷小罐、盒、陶俑和狮子。而碗的形状也与南朝不同,未见深腹实足式,全为敞口或葵口斜壁式,除平底外,也有圈足或玉壁足的。此外,还有大量不同规格的窑具,特别重要的是在窑床的上后部发现“开元通宝”铜钱一枚,在堆积层中的窑具垫座上发现刻有“贞元”两字,说明,这座窑在“贞元”年间(785-805)还在烧造,可能延续到唐代晚期,前后有360多年。

怀安南朝窑址的发现与挖掘,引起日本学者的高度关注,他们多次前来福建省博物院对实物进行考察研究,认定当时有大量怀安瓷器出口日本九州等地,至今仍有实物保存。省博物院专家称,怀安窑址的发掘,对研究福建瓷器发展的分期与断代,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在古陶瓷研究上也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在福建而且在全国都是屈指可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