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
福州老建筑百科 - 回溯千载历史,重建福州记忆 >> 灵济宫 >> 历史版本
编辑时间历史版本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修改原因
03-13 20:57 历史版本1 16092 0 0 全文编辑
最新历史版本 |   下一历史版本 | 返回词条

灵济宫

 闽侯灵济宫 

 “欲识北京皇帝殿,先看青圃灵济宫”。这句福州地区广为流传的民谣,是人们对闽侯县青口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灵济宫的赞颂。

  灵济宫坐落在闽侯县青圃村,距福州市区仅20多公里。据清林枫《榕城考古略》载:“在金鳌峰下,祀南唐江王徐知证、饶王徐知谔,皆南唐主知浩弟也。后晋天福开运三年(946年)建祠,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里人方珏定庙于芝屿,祥符元年(1008年)又定庙于横溪,政和七年(1117年)迁今址。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奉旨而新之,春秋致祭。又京师亦立庙。加封金阙真君、玉阙真君。正统成化间累加封号,遗官致祭御碑亭,由宰相解缙书,竖于庙左。”由此可知,灵济宫主祀徐知证与徐知谔,均系历史人物,后晋开运三年,闽王内讧,朱文进叛乱,株连灭杀王族裔亲几十余人,自称闽主,王氏遂向南唐求援。江、饶王承旨即率队伍挥师南下,由江西入闽,攻取建州(今建瓯)、福州,讨伐叛乱残敌。当南下队伍横渡乌龙江,宿营驻扎闽侯七里之时,青圃乡胡姓一位乡民向驻军报告敌寇动态:有数百名逃亡匪兵盘旋鳌峰山一带,为非作歹,残害百姓。两位悍将火速带兵消灭了匪兵。他们的部队军纪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体恤黎庶,热心为民治病,闽人感德。离别之后,青圃百姓为纪念二徐之功德,遂在龙湫之北立生祠,供图像奉祀。二王逝世后,发展为庙,其事迹在民间传为佳话。

编辑本段历史传闻

  明永乐年间,成祖朱棣出征,因疲惫劳累,身患疑难痼疾,虽经“用药百计,罔底无效”,病情不见好转。相传某日,他梦见“二王”(徐知证、徐知谔)施济妙药,于是寻方敷服,身体痊愈。永乐十五年,成祖为“答神鸿庥”,诏令一批宫匠抵闽,大规模重建二王庙宇,并亲笔御书“灵济”宫名,御制巨碑。 灵济宫坐东朝西,依山势叠建。重建后有三重门,六宫殿。现存占地面积1972平方米,围墙内有前、后、正、偏殿堂、宫厅、宫苑,有可容纳千人的石铺廊埕、御碑亭、钟鼓楼、金鳌门牌坊、法堂、客舍等。明代,凡官员莅临此处,一律要在宫前下马、下轿躬行。随后又经清康熙、民国以及上世纪80年代的几次修葺,使灵济宫以其建筑风格独特与厚重的历史积淀以及皇朝的重视,令人敬仰。御碑通高6.2米,宽2.1米,厚0.65米,碑顶呈半圆形,盘纹青龙图案框边,碑座雄卧石雕龟趺,雕刻精美,造型栩栩如生,雄伟壮观,堪称一绝。据《明实录》记述:凿石碑与龟趺当年是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船队奉旨护送而来,这只象征吉祥的庞然大物,足有万斤之重。连同巨碑,上盖为亭,为福建省之最全国罕见之文物,传说此龟为龙子其为民间高人协此处的青圃村人用石碑封印于此。而后,灵济宫连同御碑亭,在1989年与1991年分别被列为闽侯县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本段闽侯青圃灵济宫记

甘满堂

  福建在历史上民间信仰发达,涌现出许多颇有影响力的地方性神灵,为了祭拜这些神灵,虔诚的信众们还给各个神灵建宫庙、塑神像以供奉,其中一些宫庙建筑相当雄伟壮观,不乏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文化内涵的“精品之作”。在福建有一座宫庙的山门就有这样的一副对联:“欲观北京皇帝殿,先看青圃灵济宫。”出此“豪言”的就是福州地区著名的“民间道教旅游圣地”——闽侯青圃灵济宫。

  闽侯青圃灵济宫位于福州市闽侯县青口镇青圃村的中心地带,建筑面积约2460平方米,其中大殿占地面积1972平方米。国道324线与福厦高速公路从青圃村头穿过,距福州市区仅20多公里,交通便利。灵济宫为宫观所在地青圃村所有,并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所组成管委会进行日常的宫务管理工作。青圃村在历史上人文鼎盛,民国著名报人林白水就是闽侯青圃人,现村内有林白水先生纪念堂。青圃村在1981年农村包产到户时,该村因人口过多(在1978年前为中国农村第二大生产大队,有人口一万五千人),被分解为九个行政村,其中平原地区六个,山区三个。由于人口密集,平原村基本相连在一起,没有明确的分界线,而灵济宫正好位于村中央。现虽划为九个行政村,但各村的村民仍称自己是青圃村人,平时联系紧密。现青圃村人口约近二万,居民多聚族而居,共有31姓,以林姓人口为最多,约占村人口一半以上,所有林姓人口都属于同一个宗族,而且大都集中在平原地区,其它人口较多的姓氏有方、郑、庄、程等姓。林姓在村内还有一座建筑面积达800多平方米的“九牧林氏”西井宗祠。

  如果您有机会到闽侯青口镇一带观光游览,青圃灵济宫、林白水先生纪念堂以及西井林氏宗祠,郑都总管府等都是不可错过的人文景观(还有一个古迹就是在山上比较远就不说了,如果有兴趣的来青圃玩的到当地问一下就懂了)。

  福州闽侯青圃灵济宫主祭道教民间俗神二徐真人,从两宋时期以来,就是福建著名的民间道教圣地。明代时因明成祖朱棣崇信,使闽侯青圃灵济宫达到兴盛的顶峰,明成祖曾专门拨款修建灵济宫,宫庙建筑异常雄伟壮观一时。当时灵济宫的管理者们非常自豪在山门上嵌刻上“欲观北京皇帝殿,先看青圃慈济宫”的对联。可惜由于历史变迁,明代的建筑多已不存,现存的明代建筑仅为全木结构的碑亭,以及下面的明成祖朱棣御赐的石碑、石龟跌。现大殿为民国年间重建,殿内众神造像多为本世纪80年代所造。今天游览青圃灵济宫,仍可领略到当时二徐真人信仰在盛况时的遗迹,那匹驮着一丈高石碑的大龟蚨,它就是历史的见证人,它似乎能向你诉说二徐真人庙——青圃灵济宫的沧桑发展史。

二徐真人

  闽侯青圃慈济宫主祭二徐真人,二徐真人又称徐仙、灵济真人、洪恩真人、洪恩真君等,生前为同胞兄弟,俗姓徐,名知证、知谔,五代时期吴国人(今浙江人)。徐知证与徐知谔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南唐书》、《十国春秋》等史籍上均有其二人传记。二徐的父亲徐温是五代吴国权臣,徐温死后,养子徐知诰篡位,改姓李升,建立南唐王朝,徐知证与徐知谔因与李升的关系,被封为江王与饶王。二徐因生前有德于福建闽侯百姓,故死后演变为道教俗神,在福州地区有一定的影响。 二徐真人信仰始于后晋开运三年(946年),据《灵济祖庙记》和《灵济宫记》载:后晋开运二年,闽国发生内乱,权臣朱文进乘机叛乱,杀王氏五十余人,自称闽王。王氏遂向南唐乞援,徐知证、徐知谔率查文徽、边镐等数万大军,从崇安入闽,水陆并进,连取建州和福州,进而挥师南下,欲取漳泉。大军渡过乌龙江,路过青铺(即今闽侯青圃)时,有胡姓乡民拦住二徐马头,哭诉:“有数百民残兵败将盘踞在附近鳌峰山上,为非作歹,残害百姓,请大王率师剿灭,功德无量。”二徐遂率兵攻打鳌峰山,杀死其头目,余众纷纷来降,从而荡平草寇,百姓大欢。大军驻扎在青铺期间,秋毫无犯,深得百姓爱戴。大军离开青铺时,乡人依依不舍,极力挽留,并在鳌峰龙湫之北立生祠祀二徐。二徐深受感动,对乡民说:“我等明年当脱离凡世,来这里栖住。”第二年,二徐去世,但精魂不灭,托梦于青铺之民,说他们已成为神灵,降临于鳌峰。百姓遂奉他俩为神,年年岁岁焚香祭祀,从不相忘。 二徐成神受福州百姓祭祀一事,《八闽通志》、《重纂福建通志》、《福建通志》、《闽侯县志》、《闽都记》、《福州府志》等均有如同上面的类似记载。但载有徐知证、徐知谔的《南唐书》、《十国春秋》等史籍上均未记载二徐曾亲自带兵入闽平定叛乱,也许是漏记,也许是别人打着二徐旗号来过福建,有德于闽侯地方百姓,于是当地百姓便奉祀其头领徐知证与徐知谔。

历史上的真人与灵济宫

  二徐真人的信仰在宋元时期获得发展,在明代时达到鼎盛,到清代时开始衰落,近年来又开始走向兴盛,闽侯青圃灵济宫也随其主人而荣枯不定。 宋代时,二徐真人被当地百姓奉为地方守护神,具有灭火、治病、生子、祈雨、治水、灭蝗等多方面的功能。据林国平《福建民间信仰》(见书第204页至217页)考证,五代时期,闽侯青铺鳌峰上的二徐真人庙十分简陋,实际上是一座茅屋,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被山洪所冲毁,方珏等人捐资建庙于芝屿,号“芝屿祖庙”,后世称“灵济祖庙”。北宋祥符元年(1108年),又在横溪建分庙,后世称为“社坛”。到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潢溪社坛荒废,遂迁庙于龙首之东,即为后世所说:“洪恩灵济宫”。灵济宫在南宋时期先后得到三次扩建,初具规模。五代末至北宋初,二徐真人被百姓私谥为“护境感应王”,后又私谥为“金阙真人”与“玉阙真人”的封号。二徐真人信仰在宋时已得到当地官府的支持与认可,在地方官的大力推荐下,南宋时二徐真人庙获得朝廷赐予的“灵济”庙额。“灵济”意为“有求必应,护佑四方”,这是对二徐真人的功德的概括,这好是青圃灵济宫名称得来的由历。 元代时,二徐真人信仰开始纳入道教系统,形成一系列的宗教程式,成书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的《徐仙翰藻》对这方面记载犹为详尽。《徐仙翰藻》共14卷,近10万字,收入大量宗教活动时撰写的青词疏榜表文,多以扶乩(又称扶鸾、降卜、扛箕)的形式写成,反映扶虬在二徐真人信仰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徐仙翰藻》也是今天人们研究宋元时期民间道教仪式的重要资料。由于元代时二徐真人信仰的扩大,二徐真人又获得朝廷赐予的“金阙真人”与“玉阙真人”的封号,实际上承认了宋代民间的“私谥”。 在明代以前,二徐的功能主要是降药治病为主,是“医神”,其它功能则在其次。但这是这种降药治病使得二徐真人在明初由一地方“小神”而一跃变为名闻京城的道教“显神”,这是因为有明王朝的推崇和扶植,从而迅速达到其鼎盛阶段。 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前后,明成祖朱棣龙体欠安,久治不愈,后转祷于二徐真人,突然转好,明成祖朱棣龙颜大悦,认为是二徐真人显灵治好自己的病,于是才有大修闽侯灵济宫之举。有关二徐真人显灵治愈明成祖疾病的神话传说,不是出自民间的虚构,而是出自明代帝王之口,今天仍竖立于青圃灵济宫的《御制洪恩灵济宫碑》对这方面有记载,但对过程记载较简约。清代的《闽都别记》(见书第269回、第270回)也载有二徐真人治好明成祖朱棣之病一事,但神话色彩严重。青圃民间对此事过程的传说是这样:永乐帝母亲病重,皇帝招天下名医入京救治,青圃人曾神孙揭榜入京,以二徐降下的灵药治好的国母之病,从而才有永乐帝大修青圃灵济宫之举。民国《福建通志》则载青圃有个名“曾甲”的人入京治好永乐帝之病。《明史·方伎传》则载:有个礼部郎周纳从福建回到京城,对明成祖说闽地有二徐真人很灵验,于是就从福建迎二徐真人像及庙祝入京。永乐患病,庙祝以二徐名义晋药,竟然治好了永乐帝之病。徐晓望在《福建民间信仰源流》(见书第438页)中据此推测是周纳推荐曾辰孙(即曾神孙)入京治好了永乐帝的病。这是比较有史料根据的。 明成祖为了感激二徐真人救命之恩,一方面大力旌表二徐真人,永乐十五年(1417年)与次年永乐十六年两次赐予二徐真人封号,第一次封号为“九天金阙清微洞玄冲虚妙感慈惠洪恩真人”与“九天玉阙高明弘静冲湛妙应仁惠洪恩真人”;第二次为“九天金阙明道达德大仙显灵溥济清微洞玄冲虚妙感慈惠护国庇民洪恩真人”与“九天玉阙宣化扶教上仙昭灵博济高明弘静冲湛妙应仁惠辅国佑民洪恩真人”,封号字数从18个字增加到32个字,神格称号也由“洪恩真人”上升到“洪恩真君”。另一方面,明成祖下令重建闽侯青铺灵济宫,永乐十五年(1457年)正月,明成祖诏令大规模重建闽侯青铺灵济宫,着工部行文督促福建布政司(相当今天福建省)经办。 重建青铺灵济宫时,动用军民上万名,费时一年多才完工,其中的御碑亭下的石碑并龟跌还是在南京凿石刻好才海运至福建,据说从乌龙江运抵闽侯青圃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明成祖还派内宫太监、锦衣卫与太常寺等京城官员会同福建布政司、福州府、闽侯县等地方官员亲临督造。重建后的洪恩灵济宫自金鳌山下沿山势建到山顶,计有三重门、六座宫殿,以及法堂、道房、钟鼓楼、御碑亭、牌坊、客舍等大小建筑200余间,四周建有宫墙环绕,整座建筑金碧辉煌,仿帝王宫殿而成,故其大门楹联写道:“欲观北京皇帝殿,先看青铺灵济宫”。灵济宫建好后,朝廷除定期遣使祭祀、送换衣袍外,还设专职官员以掌其事。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又下诏在北京皇城西侧,仿福建青圃灵济宫祖宫的样式建造一座洪恩灵济宫,以便皇帝时时祭拜。 明成祖以后,二徐真人又得到明宣宗、明英宗、明宪宗的大力推崇,其中,明宪宗在成化二十二年(1436年)加封二徐真人为“上帝”,神格已达到无以复加的神阶等级,神像的衣袍也由原来的“皮弁冠,大红云龙服”,改为“平天冠,明黄紵衣”。明宪宗还在京城扩建灵济行宫,规模也异常宏大。据史书记载,北京灵济宫占地974亩,拥有八座大殿、三百五十间房屋,其规模可同皇宫相比。作为地方神灵的二徐真人得到帝王如此推崇,并在北京建造宏伟的宫庙祭祀,这在福建民间宗教史上是极为罕见,也绝无仅有。因此在实际上,二徐真人已变为明皇室的“家神”。 由于明代历朝皇帝的大力推崇,使二徐真人在福建的影响迅速扩大,盛极一时,福州地区的二徐真人庙随处可见,有关二徐真人的神话故事也广为流传。但到清代时,由于江山易主,皇帝不再信奉二徐真人,故二徐真人信仰在清代以后走向衰落。北京的灵济宫在清代时改为它用,早已不存在。闽侯青圃的灵济宫因得不到官府的维护,也日萧条冷落。康熙十年(1617年)闽侯青圃灵济宫曾得到重修,有碑记(现镶嵌在大殿左侧围墙上,名为《重修灵济宫记》)可见证,但以后近三百年的时间内,闽侯青圃灵济宫没有得到重修,以至于宏伟一时的灵济宫逐渐荒废。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曾修复前殿,但仅仅是小规模地修修补补,无法再现当年的风采。现在可见到的明代建筑仅仅是木构的碑亭而已。解放以后,残存的灵济宫也屡遭破坏。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青圃灵济宫被当地政府征作为粮食仓库使用,一直使用到80年代;“文革”期间,破除“四旧”,宫内文物被毁之一空。村民祭祀二徐真人的信仰活动也随之遭禁。

今日青圃灵济宫

  改革开放后,灵济宫才开始又恢复青春。1988年青圃灵济宫被村民收回,村民们还自发地集资维修宫内外建筑,并重新造像布置灵济宫神殿。如今,修葺一新的灵济宫,建筑面积约有2460平方米。沿石条相彻的大道向上,迎面是一道上书“升平人瑞”的石碑坊,上雕人物花草树木,刻工精美,为明代遗物。走过碑坊便是一座阁楼式山门,上书“金鳌门”三字。山门后就是挂有“闽侯青圃灵济宫”牌额的庙堂。 庙堂为前厅后殿式布局,厅殿连为一体,没有明确界限,主要陈设是戏台、阁楼式看台及神殿。前厅约占整个庙堂面积的三分之二,为日常村民演戏酬神和信众神诞聚餐之所。灵济宫这种厅殿连为一体的庙堂布局在福建民间宫庙中是非常有代表性的,这种建筑陈设也充分说明了民间宫庙不仅仅是民间信仰开展的宗教场所,而且也是村民的公共聚会之地与公共文化娱乐之所。 灵济宫后殿,即神神,正殿立“御封洪恩上帝”碑额,正中供奉二徐真人身着明代帝王装的“金阙洪恩真君”和“玉阙洪恩真君”造像,左右为其二像的金身塑像。正殿左右有两偏殿,分别名为“永安宫”与“注生堂”,供奉二徐真人的父母与其两位夫人。延伸至前厅内的左则与右则殿堂供奉着二徐真人的部下。左则为左相、吏部、礼部、刑部、春报等四位“御前官员”,以及查大元帅、岳大元帅、魏大元帅、马大元帅等四位当年随二徐南下的将领;右侧为右相、户部、兵部、工部、地府使者、秋报等四位“御前官员”,以及边大元帅、许大元帅、赵大元帅、魏少爷(左侧魏大元帅之子)等四位当年随二徐南下的将领。

  灵济宫庙堂大门外左侧为木构建筑式样“御碑亭”,高7.2米,由20多根大木柱立地支架,亭上盖青色小瓦,四角蚩吻兽头。据专家考证,该碑亭具有辽金时代北方木亭的风格,在南方能见到,实属罕见。木亭结构牢固,虽经500多年的风雨,但保存仍较完好。亭内的石制龟蚨背驮高大“御碑”仰首而伏。“御碑”是明成祖所赐,麻石质料,碑身高4.2米,宽0.6米,厚0.42米,碑顶半圆,上刻篆字“御制洪恩灵济宫之碑”,碑文为楷书字体,由于由碑亭保护,碑文大部分字仍可清晰可读,约有720字。碑文两旁饰以蝙蝠图案,花样精美。碑下的龟座高1.4米,作伸颈昂首状,龟体石料红白相间,光滑似镜,可惜上面已布满细坑,龟吻部分已没有了。据说是因为龟身上的石粉可治家畜之病,特别是治生猪的病。因此,附近乡民经常用刀来刮取石龟粉末给猪吃,以致于龟体受到损伤。看来文物保护方面的宣传要加强。今天,为保护这些明代的文物,闽侯县及福建省已将灵济宫列为县级(1989年3月立)和省级(1991年3月立)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门外右侧有两座较小的新建堂宇,分别称刁元帅府和郑都总管府,分别供奉当年二徐南下的先锋大将军刁大元帅和郑都总管。在灵济宫众多的神灵中,郑都总管的香火最盛,甚至超过主神二徐真人。当地百姓都说郑总管最灵验,有求必应。当地百姓还认为郑总管是明代的三保太监郑和,说是在因护送“御碑”与龟蚨而到过闽侯灵济宫,这当然不是“信史”,只是人们的一种揣测而已。

编辑本段信仰崇拜

  在长期的信仰崇拜活动中,宫内众神祗已被当地群众赋予“灭蝗除瘟、治水救灾、求财祈嗣、治病保泰”等多方面的功能,基本上满足当地信众信仰崇拜的需求。村民们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都要到庙中敬香。另外,每逢五月初五魏元帅生日、七月十五徐知谔生日、九月十七徐知证生日、九月二十一郑都总管生日,当地群众必举行神诞祭典,并演戏酬神,特别是九月十七和九月二十一这两天最为热闹,附近乡民前往进香者成千上万,络绎不绝;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彩日”,也是香客云集,热闹非凡的日子。据灵济宫管委会介绍,每年村民因酬神“做戏”(请戏班演出)或放电影平均要达80场次左右,体现了福建民间道教“人神共庆,人神共乐”的世俗生活精神。近年来,灵济宫的影响在逐渐扩大,已波及青圃周边的乡镇与县市,甚至远在台湾的闽侯籍同胞也回乡参加二徐真人祭祀大典。 闽侯青圃村为了管理好灵济宫,保护好灵济宫,使其更好地造福于民,在省宗教事务管理局、省文化厅文物管理局、闽侯县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成立“闽侯青圃灵济宫文物管理委员会”与“闽侯青圃灵济宫道教管理委员会”,虽然是两块牌子,但实际是一套人马。所有管委会成员都是义务性地参与宫庙的管理工作,其任劳任怨的无私奉献精神颇令人感动。他们虽然都是清一色的老年人,但管理宫庙的热情并不老,他们要将人生最后一段美好的时光献给灵济宫,多为村民做点好事与实事。相信在由青圃老年村民所组成的管委会的管理下,青圃灵济宫将会保护得更好。

编辑本段主要参考资料

  1. 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 徐晓望:《福建民间信仰源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 甘满堂:《福建沿海村庙信仰活动中的村庙管委会——以闽侯青圃灵济宫管委会田野调查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