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
福州老建筑百科 - 回溯千载历史,重建福州记忆 >> 马尾天主堂建筑群 >> 历史版本
编辑时间历史版本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修改原因
07-06 01:35 历史版本6 5374 1 5 修正错误
上一历史版本 | 最新历史版本 |   下一历史版本 | 返回词条

马尾天主堂建筑群

目录

一、建筑名称:马尾天主教堂建筑群、马江天主堂、马尾营盘顶天主堂

位于马尾麓三岐山,始建于1868年,为一建筑群,现存四处建筑(马尾天主教堂主楼马尾天主教堂男修院马尾天主教堂女修院马尾天主堂神父楼)。

二、建筑创建:

根据《马尾区志》记载,马尾天主教堂建筑群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原为西班牙神甫创办的小修院的宿舍;光绪十一年(1885年)以原房屋为基础创立马尾天主教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船政法籍监督杜业尔新建砖木结构的法国式新教堂。

三、建筑衍变:

马尾天主教堂建筑群现存的建筑均建于不同时期。

根据《马尾区志》记载,清同治五年(1866年),马尾境内已有天主教活动。当时,船政大臣沈葆祯聘法国人日意格、德克碑为正、副监督;还聘雇洋匠。这些人大多携带家眷,而且多为天主教徒,法籍和英籍员工在洋匠房之左各建规模很小的教堂。

同治五年(1866年),西班牙神甫创办小修院。

同治七年(1868年),西班牙神甫在三岐山建石砌双层房屋为宿舍。他们合约期满回国后,房屋移交给天主教会。

光绪十一年(1885年),以石屋为基础,创立马尾天主教堂,接纳和发展当地教徒。参加活动的除马尾境内外,尚有琯头(连江县)、尚干(闽侯县)、营前、洋屿(均为长乐县)等地教徒。由法国、西班牙神甫传教。教堂还创办育婴堂、仁慈堂。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船政法籍监督杜业尔在三岐山建砖木结构的法国式新教堂,以西班牙蒲锡恩为神甫。

民国37年(1948年),外籍神甫相继回国,由林导明神甫主持活动,有教徒200人,以水上船民为主。

“文化大革命”期间,活动停止,天主教堂连同育婴堂、仁慈堂均被福建省马尾造船厂和福州第二十四中学作为职工(教工)宿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部分天主教徒自发恢复宗教活动,设2个家庭聚会点作为礼拜(星期日)聚会活动场所,有教徒60人。

1996年,修整天主教堂,教徒集中教堂做礼拜。1997年,有教徒200人。

2006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建筑形态:

【1935年】

民国时期的马尾天主教堂建筑群,注释为:“福建马江天主堂修院及育婴堂全景”(来源:《我存杂志》 1935年 [第3卷 第10期, 1页])民国时期的马尾天主教堂建筑群,注释为:“福建马江天主堂修院及育婴堂全景”(来源:《我存杂志》 1935年 [第3卷 第10期, 1页])

五、相关资料

《海峡时报》 2000年9月22日刊载王祖清的文章《马尾天主堂杂记》,全文摘录如下:

  马尾天主教堂始建于1 9世纪7 0年代, 我所描述的是2 0 世纪四十年代的马尾天主教堂。

  马尾天主堂在鸡头山南侧, 地理位置, 傍山依水, 占地约有0 .6平方公里。建筑物:神父楼二层一座, 圣堂一幢单层, 圣女楼双层一栋, 婴儿楼一座二层。外围有牛栏一片, 石砌广东馆一栋, 广东人住。蓄水池二个, 每个高5米长1 5米宽5米, 可蓄水3 5 0吨, 作为常年饮用。天然雨水系从各屋顶下雨时由暗管通至池内, 无过滤沉淀泥滓设备。

  堂内组织:神职人员神父二人, 蒲神父葡萄牙人, 余神父西班牙人, 均约5 0余岁左右。修士3 -4人中国人, 传道士男一人, 女一人, 往来长乐营前、 马尾等地传道布道吸收教友。堂内有修女(当家主持, 俗称姑娘)外国人三、 四人,中国人二至三人。当家修女修士有着装, 将解放时外国人神父退往香港, 修士林道明推升为神父。修女着装每天固定, 黑衣裙、 白蝴蝶布帽, 外出皆带黑洋伞一把。

  中国妇女约有3 0余人(俗称堂仔)她们是从育婴堂长大的, 许多是跛脚、 瞎子, 也有健康的, 也有出嫁的。养牛人四人, 专门饲养奶牛, 供牛奶给外国人食用, 还兼外售, 连种地瓜。外国姑娘每日也挤牛奶。妇女堂仔负责采购粮食及副食品。交通运输有一民船三吨左右, 负责水运到山脚然后人力挑上教堂。挑夫名叫江礼德。

  埋婴人一人, 名叫“ 二角”。

  堂内经费及伙食供应:堂内经费由福州泛船浦天主堂拨给, 主要从香港来源。堂内收入为牛奶、种地瓜, 礼拜日弥撒捐献和其他收入, 皆由法国姑娘(当家) 负责经营收支, 如二战后救济总署发放卡机衣服, 牛奶粉, 牛肉酱罐头, 医药等等都是当家负责。

  神父, 修士单独伙食, 西餐式。当家、 修女单独伙食, 西餐式。

  堂仔普通餐, 每餐一碗稀饭, 一片萝卜或大头菜, 很少吃肉。婴儿有牛奶喂养。伙食改善圣诞、复活节或重大节日杀猪加菜。

  天主堂修士学习期间主学神学、 哲学、 心理学, 是拉丁文, 有中文已翻译好的经文, 为圣母经、天主经等。天主教拜偶象, 念经有下跪。弥撒之后有神父辩解, 教徒单独对神父反省自律, 神父坐在龛内不见何人来说罪过, 听后, 念经解罪, 并说:下次不可再犯。

  堂仔及修女除念经之外, 每日做些手工或其他女红, 如纳鞋、摇纱(土纱)等。

  育婴楼内设有儿床五十余架。刚出生的婴儿每天也都有1 -2个进入育婴堂, 当然生育高峰期多一些。进入育婴堂手续简便, 登记何地, 何人生, 姓别, 若从山上捡来弃婴, 则由堂内修女抱进堂。婴儿有病也给药, 为普通小儿药, 由法国修女哺之。

  死亡婴儿由神父来念经归天, 然后经埋婴人抱出育婴堂, 就在墙外距有1 0米地方有一个坑, 深有5米, 直径3米,是一个土坑。当死亡婴儿丢入坑内, 用石炭撒溢尸体上, 石炭撒得比较厚, 看不见尸体为准, 第二天有死婴重叠而上, 日久坑满, 再挖一坑。

标签